240盏花灯串起“大尾灯龙”展览,特色市集七番市“鱼·渔”汇聚文创青年——
泉州古城擦出“乡土文化复兴”火花
刚刚过去的周末,在“烟火气”十足的泉州市区西菜市场主楼二楼,一场由240盏泉州传统花灯串起的“大尾灯龙”展览和汇聚了众多本土文创青年的七番市“鱼·渔”市集热闹举办。颇具特色的活动既吸引了特地前来体验的文艺青年们,也让菜市场来来往往的市民们驻足观看,“烟火气”与文艺范的碰撞,擦出泉州古城“乡土文化复兴”的火花。
□记者 殷斯麒 文/图
“自”是突出自我特色
“强”是形成强大吸引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为“大尾灯龙”展览的策展人,土生土长的泉州人郑达真对文化自信与自强有自己的理解。“‘自’是立足自己的实际,突出本土的特色,坚定走泉州文化的发展特色之路。‘强’是要通过充分的创作与表达,让我们泉州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要有活力和创造力。”她说。
一直以来,郑达真都在身体力行诠释着文化自信。她扎根在古城中,经营着“美好生活”系列文创空间,也作为策展人办了许多文创文艺展览,润物无声地展示和推广泉州本土文化,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和外地人对泉州文化的认同感。
以各种方式对泉州和泉州传统文化的深情表达,并不单只有郑达真一个人。近年来,这股泉州古城的“乡土文化复兴”风潮带动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这次展览的装置艺术作者宝小格就是其中之一。“这是我第一次在家乡做大型艺术装置,用240盏废旧的灯笼和若干废弃物件组成的‘跃泉鱼龙’形象,既做到了废弃物件再利用、环保回收的理念,也表达了创作人员对人们在拼搏奋斗下苦尽甘来的期盼,寄予了美好的展望。”宝小格常年在上海,提到泉州,她总能回忆起小时候元宵节大家手里提着灯笼走在街上的场景。“那是光明之城,也是我的家乡。”当240盏花灯亮起,宝小格眼含热泪。
挖掘文化“原生动力”
持续“输出”本土文化
“日常即理想。”这是泉州古城的一句标语,也代表着大家对古城生活的理解——泉州充满烟火气的日常慢生活,就是现代快节奏生活里大家理想的状态。这样的日常,在七番市“鱼·渔”市集中就有展现,除了妆糕人、手工文创摊位外,还轮番上演南音、提线木偶等非遗文化,更有脱口秀等大家喜闻乐见的表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如何讲好泉州故事,推动“世界的古城、活着的古城”更加深入人心?“灯火下遇见美好,菜市场里烟火气与文创展的文艺气息毫无违和地融合,既展示着泉州的日常生活,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输出’泉州文化、讲述泉州故事,希望市集能够常态化。”参加市集摆摊的文创青年吹神说。
讲好泉州故事,把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具备可持续输出能力的优质资产,近年来泉州从政府到民间不断发力。2020年6月,“泉州古城”作为一个整体IP获评省级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2021年9月,“泉州古城”入选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福建十大文化标识”。
“我们注重泉州历史文化资源的‘原生动力’,多角度地展现传播古城深厚文化。开展古城品牌系列营销,举办‘润物无声’系列文化主题展览和闽南美好生活嘉年华等各类文旅主题体验活动,泉州特色文化、非遗进社区、进景点、进学校,注重优秀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开展古城讲解员培训活动,以‘古城人’的视角讲古城故事,春风化雨般地提升居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开展旅游商品大赛,开发古城文创品牌,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创产业发展。”泉州市古城老城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道。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