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有约 特色专题 直播泉州 读报 美食 健康 文旅 报料 视频 图片 创客 V R 县区

您的位置: 泉州网>泉州新闻
2021-04-19 09:27:00 来源:泉州网
清源山老君岩造像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石雕像,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

■本期执行 记者 林福龙 陈小芬 吴嘉晓 实习生 林灿鑫 ■手绘图:樊云均

“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这是19世纪《泉州府志》对老君岩造像的文字记载。老君岩造像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石雕像,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

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儒、道学说,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文化,道家、儒家作为中国本土主流文化,两千多年来长盛不衰。1000多年前,《老子》已在东亚各国传播。400多年前,《老子》被译成外文在欧洲传播,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长期混乱的局面,但两宋却在10-13世纪长达300多年的历史中受到北方边疆民族的威胁和文化冲击。宋代历代帝王承袭道儒释兼容,对道教崇奉扶植政策,建造大量的道教宫观,重用道士,编辑道书,追封大批道教神祇。老君岩造像就是在宋朝官方重道的背景下产生的。

13世纪,泉州港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对外贸易港口,成了中国对外交流最重要的窗口。此时的道家、儒家文化在多元文化荟萃的泉州,依然是主流文化,泉州的地方官员主持修建庙观,雕刻老君岩造像,参与九日山祈风、法石真武庙祭海等。由于古泉州海港城市高速发展,中国道教文化随着海上通商贸易的发展,向东亚和世界传播。

老君岩造像择址山林,浑然天成的美学,可以在《道德经》里找到依据。如“有物混成”“道法自然”等,为造像选用在山林独立存在的天然巨石,顺其自然的雕刻提供美学依据。这一巨大的石雕像是宋代泉州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象征,以雄厚的社会财富为保障,反映了古泉州这一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活跃的文化特征和港口的繁荣成就。

樊云均  手绘

宝藏名片

老君岩造像位于泉州城北3公里的清源山南麓,系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大型石刻造像。整尊造像为天然巨石雕刻,世所罕见,坐北朝南,巍然端坐,背屏清源,面对古城,空山幽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像高5.63米,厚8.01米,宽6.85米,姿态上微微倾坐,自然放松,将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老子天下第一” 宋代石雕千年不朽

老君岩造像
“老子天下第一”

记者见闻

若得一日闲 山中品千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千年来,老子的《道德经》被后人不断传诵,奉为经典,其创立的道家思想亦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瑰丽珍宝。宋元时期,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经济发达,文化荟萃,道教文化在此蓬勃发展,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宝藏。

老君岩前“闽海蓬莱”题字

四月的泉州气候宜人,正适合踏青出游。日前,记者驱车来到清源山下,探访道教圣地老君岩,品味山中千年的道教文化。

山门前的“老君岩”石碑

山门前,两块碑石一白一黑,分别书有“老君岩”与“青牛西去 紫气东来”字样,地上石砖黑白分明,相映成趣,神似道教文化中的八卦图案。山门取名为“众妙之门”,一语双关,对应了《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典故。

踏过山门,四周风光旖旎,植被繁茂;顺着石阶缓步而上,两侧皆是枝叶繁茂的榕树,碧绿参天。“老君”仿佛一位闲暇老人,背山面城,休憩在这钟灵毓秀的人间仙境中。据《泉州府志》记载,老君岩并非在他处雕刻后运至此地,而因“其地有石天成,略见头目髯须之状”,在自然岩石的基础上原地雕琢而成。岩像慈眉善目,神态和蔼可亲,两耳垂肩,髯须仿佛迎风飘动。左手依膝,右手凭几,整体造型浑然天成,与山景融为一体,嘴唇微张,似乎讲述着道法自然的奥秘。记者闭眼凝思,四周树叶轻拂,随风飘动,颇有空灵清幽之感。

老君的右手,食指与小指稍稍前倾,游人站至跟前,似与其互动,颇有“受教点拨”之意。

据悉,金庸、莫言、易中天等众多文化名人曾慕名而来,在老君岩前驻足欣赏,感受这一道教文化的魅力。而细看老君岩的右手,食指与小指稍稍前倾,游人站至跟前,似与其互动,颇有“受教点拨”之意。

老君岩的诞生,与宋元时期泉州的海外交通之鼎盛息息相关。在海洋贸易的推动下,宋元时期的泉州民康物阜,使其成为宗教文化的沃土。民间有充足的财力建造巧夺天工的老君岩与恢宏雄伟的道观。虽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但憩坐千年的老君造像,似乎仍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辉煌灿烂的历史……

邮票上的“老君岩”

专家讲述

老君岩造像 我国现存最大道教石雕

老君岩造像,系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这尊石像的建造年代、坐姿造型,流传有多种说法。记者日前专访了清源山景区党工委副书记陈江海等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学者的讲述。

出土大型石构件

证明造像为宋代遗物

“对于石像的建造年代,在《闽书》《泉州府志》中均有记载,而在上世纪90年代,还在石像南侧平台上挖到一些大型石室构件,更是有力的证明。”陈江海介绍。

据17世纪何乔远《闽书》记载:“羽仙岩在罗山、武山之下,宋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朱文公曾游焉,今曰老君岩。”朱文公即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1130-1200年),说明12世纪前已有老君岩造像。

出土的大型石室构件
出土的大型石室构件

1990年年底,文物部门为了整拓环境,开挖老君岩像南面土地时,掘出带有雕凿痕的大石数条。具体包括带靴楔栌斗三件,带靴楔交互斗三件(其一靴楔断失),散斗一件,绰幕枋残件一件,券门楔石一件。与泉州现存其他古建塔屋比较,可以判为宋代做法。经文物专家现场查勘,得出了这批石条系老君岩石室遗物花岗石构件的论断。

“这些石构件为泉州南宋石塔开元寺东西塔、六胜塔通用,因而间接证明老君岩造像为宋代遗物。”陈江海透露,目前这些构件妥善保存在景区游客中心大厅,供游客观赏。

雕刻手法讲究

体现“大道至简”美学

细观造像,其额纹清晰,两眼深邃,鼻梁高突,双耳垂肩,苍髯飞动,可见头、额、眼、髭、须雕刻夸张而不失其意,简约中突显匠心。“老君身穿对衽道袍席地凭几倾坐,衣褶线条简约分明,体现了宋代简约、文雅之风,其雕刻手法很有讲究。”陈江海称,五官、衣纹雕刻手法简约,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美学,这些可以在《道德经》里找到依据。《道德经》有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表示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体现“大道至简”的美学观念。

“老子凭靠的几面为多曲长条形,几腿为上宽下窄的板形三段展腿,腿脚为‘老虎脚’,腿板雕饰凹凸明显、构图繁复的云纹,可以从造型、装饰、工艺上进一步论证。”陈江海介绍,这座石像的元代特征十分突显。从造型上看,元代家具喜用曲线造型,出现展腿式造型。元人将草原上流行的矮几接腿后,改成了运用于中原定居使用的高几,同时仍可拆装,便于携带,但后世的几或桌已经变成“一木连做”的款式;从装饰上考究,动物曲线型腿脚元代开始运用,俗称“老虎脚”,云纹运用在腿上部的结构装饰中;从工艺上看,元代家具上的雕刻,构图丰满、形象、生动,刀法有力,有凹凸起伏的动感和力度美,“可见造像上的石几是12世纪前造像完成后,在14世纪配置的”。

护遗者说

讲老君岩故事
       让文物“活”起来

在泉州古城长大的王晓兰,从小就喜欢听父辈讲泉州的历史文化故事。喜欢听故事的她,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给游客和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讲关于老君岩的故事,向世界宣传泉州。

讲解清源山十几年

多次接待学者名人

2004年,大学刚毕业的王晓兰进入清源山管委会工作。大学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她说,能在此工作,所学有了用武之地,从一个普通市民变成泉州历史文化的宣传者,她倍感荣幸。

“走进清源山,你会和历史文化撞个满怀。”这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在《走进清源山》里所描写的。2006年,易中天到访清源山,王晓兰作为讲解员陪同参观讲解。“平时和游客讲解会比较通俗、轻松,而向学者讲解需要能与学者间产生智慧的碰撞,因此要更具学术性。”王晓兰说,易中天在清源山景区三天里,可以说整个景区都走遍了,她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包括老君岩造像在内的各景点介绍,更要挖掘这些景点背后的文化内涵,这让她感到了压力。“好在易老师平易近人,我也做足功课,最后顺利完成讲解任务。”王晓兰说,当时她为详尽地把握清源山的文化内涵,只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个人休息时间抄录景区内碑文,查阅资料典籍并向文物专家、前辈学者请教。

除了易中天,金庸先生也曾于2004年到访清源山,在老君岩造像前合影。2015年,莫言在看到老君岩造像后,惊喜地提笔写下“惊喜”二字,他这样感慨:“感觉很惊喜。惊,就是刚才说的中国文化,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有一座艺术水平如此高的雕像;喜,就是感觉老子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肃,很和蔼可亲,很随喜。”

用眼又用心

才能让文物“活起来”

“只有用眼又用心,才能将文物背后的故事讲给世人听,否则停留于表面的讲解并不能打动人,文化也不能得到更好地传播。”王晓兰说,游客来自海内外,有普通市民也有专家学者,每个人对一景点都有不同看法,对于她和其他讲解员来说,要了解清源山的一花一石,一草一木,对所走线路、每个景点背后的故事都要铭记于心,同时还必须大量阅读,了解泉州各个景点,对泉州历史文化有所涉略。如此,才能在介绍泉州景点时将泉州文化融入其中,同时也能满足游客想了解泉州的好奇心。

“文物虽然没有生命,却有着丰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为了更好地诠释文物的内在美,实现人与自然的心灵对话,可以通过讲解赋予文物新的生命,让它不再曲高和寡,让文物‘活起来’。”王晓兰说。

“爱老君岩,护老君岩,更要把它的故事讲好。我需要多学习钻研,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站在老君造像前,王晓兰的眼神更加坚定。

山门

文物大事记

●1961年5月,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9年11月,成立泉州市清源风景区管理处。

●1988年1月,经国务院公布,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年底,在整拓老君岩环境时,于石像南面出土花岗岩石构件9件,经专家考证,南宋时老君岩造像建有石室。

●2001年6月,经国务院公布,清源山宋元石造像群与老君岩合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称为“老君岩石造像群”。

●2006年1月,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列入首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

●2016年12月,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调整作为泉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下设景区资源保护中心及景区管理行政执法大队两个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相关阅读

【老君岩造像的文化内涵

造像藏目、掩耳的造型寓意深远,可在《道德经》里找到依据。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释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

老子关于审美境界问题的见解,开中国古代美学追求“自然”“真美”“意在言外”等理论的先声,奠定了与儒家美学双峰对峙的道家美学基础。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释文:尽量使心灵达到虚寂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宁静。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由此观察到了循环往复的规律。

老子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主张无为而治的理念,一定程度上解放了重农抑商的传统农本思想束缚,在宋元泉州商业理念的交流中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客观上促进了泉州对商业行为和海洋贸易的接纳。

【老君岩山门】

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形图案;正前耸立的一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 紫气东来”八个篆字;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将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之感。

责任编辑:
泉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

合作:15880996339 0595-2250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