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上祈风石刻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
-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市舶司在泉州城南晋江江畔处设立,一段波澜壮阔的泉州海洋对外贸易的繁荣岁月由此拉开帷幕。
-
德济门遗址是宋元以来泉州古城的南门遗址,南面紧临着晋江,建造于十三世纪,十四世纪中、晚期(元、明两代)扩建。
-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临晋江及沿岸港口,创建于1196年,始称顺济宫。
-
真武庙,始建于宋代,有“八闽玄天上帝第一行宫”之誉,是10—14世纪泉州官方祭祀海神的场所,
-
泉州南外宗正司是南宋时期管理居住在泉州的赵氏皇族宗室群体的机构,随南宋朝廷南渡杭州而迁入泉州。
-
泉州府文庙位于10世纪泉州城的东南部,西临城市的南北向主街道,是一组院落式建筑群。
-
开元寺位于泉州子城西门外,南临城内东西向主街道,始建于公元686年(唐垂拱二年),主体格局成形于10世纪。
-
老君岩造像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石雕像,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
-
泉州清净寺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千年以来,不断吸引着远渡重洋的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聚集,开展礼拜宗教活动。
-
伊斯兰教圣墓,位于泉州东郊灵山南麓,东南临海,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两位门徒“三贤”和“四贤”的入土安眠之墓。
-
草庵位于晋江华表山麓,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庵为草构,故名“草庵”。
-
位于泉州城郊的磁灶窑址,于南朝末年开始烧制陶瓷。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发展,磁灶窑步入其最耀眼的黄金时期。
-
德化窑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
-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保存了能够呈现完整的冶铁生产体系和环境关系的珍贵物证,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
-
洛阳桥在泉州洛阳江的入海口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泉州府志》称之为“海内第一桥”。
-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建于南宋绍兴八年至二十二年,是中世纪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盛誉。
-
顺济桥位于泉州古城南门德济门外,横跨晋江两岸,以临近顺济庙而得名。由南宋泉州郡守邹应龙于公元1211年主持建造,为梁式石桥。
-
江口码头位于泉州古城东南的晋江北岸,是泉州这一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
-
石湖码头是泉州外港码头的珍稀物证,实证了宋元泉州优良的建港条件,与江口码头共同呈现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陆转运系统。
-
六胜塔位于泉州湾中部石湖半岛北端的金钗山上,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石塔,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
-
万寿塔位于泉州城东南方向20公里的宝盖山山顶,因宝盖山是泉州湾一带的制高点,古人认为在此建塔可锁住水口以保平安,故称关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