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良图介绍草庵研究的相关情况
泉州网5月20日讯(记者 许雅玲 陈起拓 实习生 黄诗艺 文/图)在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记者见到了粘良图。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清瘦老人,出生在晋江市金井镇钞岱村,是一位从农田走出来的地方史学者。
上世纪60年代,粘良图中学毕业后和多数农村青年一样回乡务农。“一年到头,要干360多天的农活。”他当过人民公社社员,春种秋收,锄犁并举,所有农活样样能干;80年代到城里打过工,吃苦耐劳,砖瓦泥水都不含糊;90年代他带领老伴和家人承包了农场的50多亩耕地和100多亩山林,每年五谷丰登,山林苍翠。偶尔有一些闲暇,他重拾学生时代的文学爱好,看看书,写点东西,发表在县级小报或内部刊物上,在当时的泉州文化界小有名气,他的作品《俞大猷》还获得中篇小说征文大赛三等奖。
1997年,晋江加强文献的收集、整理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工作,47岁的粘良图被当时的晋江市博物馆负责人慧眼识才,从金井镇的一片山林里“挖”出来,借调到晋江市博物馆专门从事民俗文化研究。农民出身的粘良图,从事民俗文化研究也拿出种地的劲头,不怕使笨劲,唯恐没坐实。一支笔、一个本子、一把尺子,走遍晋江各地,鉴定、登记、拆卸、收藏和整理,钩沉考据,抄录拓印……“做学问,不能求快。”无论是历史古迹遗存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都广泛涉猎,凡有价值的总要想方设法抢救保护,并不断为博物馆增设科目、充实内容。
从1997年至今,他出版了《晋江草庵研究》《晋江史话》《晋江碑刻集》《晋江海港琐记》等20多本著作,发表过的民俗文化、民间人物、故事等文章更是数不胜数。特别是他研究摩尼教的著作《晋江草庵研究》,荣获“福建文物考古博物馆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在写《晋江草庵研究》时,为理清草庵历史,他阅读了国内外对摩尼教的研究资料,并进行了数年的田野调查,深入地方研究与草庵相关的文献、族谱、碑刻、签诗等,走访与草庵有关联的人士及村落,对现有的草庵遗址进行全面系统的历史考察。“当时听说有一块关于草庵的墓志铭,但是被烧了,后来又听说有人临摹了墓志铭文字,我就继续想办法寻找。”粘良图说,几番周折后,他终于找到了那些记载。
为了方便整理文献,粘良图在50多岁时开始学电脑,他调侃自己打字时是“一指禅”。2019年,他受邀去德国波恩大学参加学术研讨,同行的还有许多国内外知名学者。“感觉50岁以后,我的人生开启了新的旅程。”
从晋江市博物馆退休后,粘良图“转战”五店市,现在是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每天上满8小时班,坚守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质朴习惯,从未放弃过对当地历史及文化的探究。谈及未来,已过古稀之年的粘良图坦言,仍将身体力行继续地方史研究,一方面是出于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是想把晋江的历史记忆留给下一代。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