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有约 特色专题 直播泉州 读报 美食 健康 文旅 报料 视频 图片 创客 V R 县区



您的位置: 泉州网>泉州新闻
2023-09-10 06:19:12 来源:泉州晚报
在石狮,有着这样一个教师家庭,一家三代七人投身教育事业,教龄总计206年,今年被授予泉州市“教育世家”称号。

用爱滋润孩子心田,用责任和担当呵护孩子成长——

薪火传承 一家三代七人育桃李

泉州网9月10日讯 (记者 魏晓芳)在石狮,有着这样一个教师家庭,一家三代七人投身教育事业,教龄总计206年,今年被授予泉州市“教育世家”称号。时代在变,教育环境在变,但不变的是三代人手中的那支粉笔和心中的情怀。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在这个家庭第二代教师王志盛的讲述里,了解他们一家三代共筑教育梦的故事。

祖辈重视教育 父辈扎根乡村讲台

“父亲、母亲、我、妻子、弟媳、四妹、外甥媳妇……都是教师!”说起自己的这个大家庭,王志盛喜悦而骄傲。对一家人来说,三代人执教于三尺讲台,是最平凡的事业,也是最光荣的选择。

“这背后离不开爷爷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王志盛曾听爷爷讲,他年轻时在石狮永宁镇西岑村经营一家小店铺,由于不识字,进货、记账是他最头疼的事情。“因为爷爷吃过没文化的亏,所以从小就教育孩子,无论如何一定要读书!”王志盛说,在爷爷的教育下,父亲那一辈兄弟姐妹9人都上了学。

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后,当地学校的老师纷纷停课回家。看到这种情况,爷爷主动“贡献”出家里的几亩地,和当时几户经济比较富裕的人家一起创办了乡村学堂。学堂缺老师,恰逢那年父亲王立准高中毕业,于是顺理成章成为学堂里的一名老师。

“走上讲台时,我父亲还不到20岁。”王志盛介绍,1949年,父亲被调到永宁中心小学继续从事教学,后来还担任了学校的副教导员。而母亲陈碧珍于1959年9月也成为这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两人携手扎根乡村教育30余载。

“父亲不仅教书教得好,教育方式也很温和,从来不会打骂孩子。在他的教育下,我们6个兄弟姐妹从未打过架,偶尔出现矛盾时,他也总会耐心地从中化解。”说话间,王志盛还模仿起父亲和他们交谈时的神情。

如今,尽管父亲和母亲已经退休30多年,两人走在永宁镇街上,还时常能听到他们当年的学生在身后喊着“王教导”“陈老师”。

坚定子承父业 不忘初心厚德育人

王志盛高中毕业时,正好赶上了1977年恢复高考,他说那时候上大学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第一年高考,我落榜了。”为圆大学梦,他更加勤奋刻苦学习,第二年顺利考上了大学。毕业时,他面临两个选择——从医或从教。

“我要当老师,教书育人更适合我。”受父母的影响,1981年5月,王志盛走上永宁中学的讲台上,开启了教师生涯。不久后,便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施明娜,那时候的施明娜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后来一步步成长,成为石狮市优秀园长。而王志盛也先后调任到石狮市学校生产仪器管理站、石狮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等单位。

“我在永宁中学待了10个年头,带的两届留级班让我记得最深。”王志盛说,当时的留级班凑齐了全校最调皮的学生。为了能够带好留级班,他下课后会骑着自行车到学生家中去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的性格习惯等,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在他看来,作为一名老师,师德是非常重要。“教育学生不能靠打骂,一定要会疏通学生的心理,要和他们讲明学习背后的利害关系,父母的良苦用心。”在他独特的教育理念下,留级班里建立起了图书阅读角;有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各类运动器材,运动文化渐渐兴起。学校放假时,他会组织学生去野炊;有学生受伤生病时,他会组织学生去家里看望……慢慢地,他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学生们越来越信任他,对学习也更加上心了。

“我带的两届留级班都没有学生再留级,还有学生成绩进步到年段前几名。”如今,王志盛已退休9年,但他依然能够感受到教师这一职业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传承立德树人 用爱书写责任担当

“能够出生在这样一个教育氛围浓厚的家庭,我们深感骄傲和自豪。”如今,王志盛一家中有3人仍在一线岗位上发挥着光与热。

他的弟媳施婉芳任教于石狮市第二实验小学,从教34年里深耕教学一线,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他的四妹王丽佳任教于石狮市实验小学,坚持在语文教学一线,深得学生喜爱,已从教33年。2021年,他的外甥媳妇黄明敏接过教育接力棒,成为家庭第三代人民教师,用青春书写着自己的教育故事。

从父辈执教到后辈接力,对于王志盛一家人而言,三代接棒传承的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立德树人的责任和担当。“我们是平凡的教育工作者,做的是平凡的事,但我们都有一个教育梦——用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田,用责任和担当呵护孩子的成长。”王志盛说,时代在变,教育环境在变,但有一样东西一直在传承,那便是三代人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

责任编辑:
泉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

合作:15880996339 0595-2250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