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 让爱心得以传递
泉州网9月4日讯(记者 陈明华 陈灵 王丽虹 魏婧琳 张九强 文/图)昨日上午,“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2020行动”助学金发放仪式在泉州市区举行。因疫情防控需要,此次助学金发放仪式以小规模的座谈会形式举行。泉州市慈善总会会长沈耀钦、副会长孙碧良、黄尚模,泉州晚报社副总编辑王家声,热心助学事业的爱心人士、企业家代表和17名受助贫困学子代表参加座谈。
座谈会上,爱心人士、企业家向结对帮扶的学子发放助学款,主办方泉州市慈善总会、泉州晚报社相关负责人向各县(市、区)的优秀贫困学子代表发放助学款。至此,“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助学活动已连续举办18年,筹得善款2128.6万余元,帮助6893名学子圆了大学梦。
学子代表刘炎东发言
座谈会现场
与会人员合影
爱心人士结对帮扶贫困学子
赖先生夫妇和资助的学子合影
吴丽蓉代表爱心人士发言
活动回顾
薪火传承 助学18年
2003年,一封来自永春、反映贫困学子难圆大学梦的信件,引起泉州晚报社的关注。报社当即派出几路记者,分赴安溪、永春、德化等地,了解并及时报道了各地贫困生励志求学的感人故事。其间,数百个读者打来电话,有的要捐款,有的想以其他方式给予帮助。
18年转瞬即逝,主办方的工作人员换了,采访的记者也换了一批又一批,由泉州市慈善总会与泉州晚报社联合主办的“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助学活动却每年如期举办,为贫困学子带来希望与祝福。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学子录取、开学的时间却没有变。从分数出来到学子奔赴高校,只有1个多月的时间,留给慈善总会工作人员摸底、本报记者实地走访报道的时间并不多。
为了能及时对需要帮助的学子进行采访报道,记者不畏酷暑,深入24名学子所在的乡镇、村采访,报道他们的真实情况。学子身处困境却不放弃,刻苦读书、奋发图强的精神感动了读者,感动了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爱心企业家纷纷慷慨解囊。
热心人陈先生连续多年参加助学活动,资助了多名学子。今年他原计划再资助4名学子,当记者把尚未获得资助的6名学子信息发给他时,他一口气全包了,当天就把6名学子4年的全部费用转入市慈善总会账户。爱心人士赖先生也热心资助了两名学子。参加到本次活动的热心人士还有厦门大学EMBA2011中美班的蔡金鑫、陈英雄,洛江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工作站负责人吴丽蓉,泉州兰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黄伟……一位位充满爱心的企业家、热心人、志愿者,全心全意关注着贫困学子的成长。
学子感恩
座谈会上,毕业于泉州七中的刘炎东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以理科590分的成绩被福州大学录取。刘炎东来自洛江区河市镇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父母亲是农民,一家五口人过着简单的生活。在他七岁那年,一场车祸夺走了父亲的生命。两年前,母亲又查出患有宫颈癌,花了一大笔医疗费,术后康复期间也不能过度劳累,只能在家种种菜,养养鸡鸭,偶尔去民宿当清洁工。今年受疫情影响,民宿生意惨淡,基本没活可做,母亲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我们姐弟三人拼命学习,陆续考上大学。当全家人为我高兴的同时,我却在为数千元的大学学费发愁。直到村里把泉州市慈善总会的资助申请递到我手里,我紧锁的眉头才松开。”刘炎东说,心怀感恩,我能感受到爱,也更懂得感恩,以后希望尽己所能为社会做贡献。
骆佳莉来自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镇一个农村家庭,父母离异,母亲投资失败,生活的重重困难没有击垮她。努力学习的她,今年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录取。高考结束后,她开始四处打零工积攒大学学费。据介绍,泉州台商投资区行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报纸上看到骆佳莉的报道后,主动联系报社,希望为她寒暑假提供打工的机会。
社会各界帮助如一场“及时雨”
学子张栢涵毕业于泉州实验中学,今年以文科640分的成绩排名全省文科77名,被人民大学录取。她出生在丰泽区前坂的一个普通家庭,母亲下岗后再就业,如今是一名社区工作者,父亲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没有固定工作,每个月微薄的收入只够家庭的日常开支。如今,她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社会各界的帮助就像一场“及时雨”,缓解了这个家庭的压力。
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孙碧良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学长”,叮嘱张栢涵:“在学校里要多参加社会活动,丰富大学生活,增加阅历。”
学子郑逢吉毕业于永春一中,出生于2001年的她,2岁时丧失双亲,和几个月大的弟弟由爷爷奶奶抚养。2011年,爷爷不幸患上肺气肿,经过三年的治疗还是离去了。一家人就靠着奶奶艰难生活。今年,郑逢吉被福建师范大学福清校区录取。“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助学活动如雪中送炭般,给予郑逢吉更多的希望。
泉州晚报社副总编辑王家声在会后关心了郑逢吉的家庭情况,“奶奶现在身体如何?”“对职业规划有什么打算?”这让郑逢吉心里充满温暖。
多方关怀
爱心企业提供岗位 学子提前进行实践
座谈会上,学子黄有赜和刘炎东见到资助他们的爱心人士黄伟和吴丽蓉时,激动地站了起来,向他们问好。吴丽蓉是洛江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工作站负责人,泉州兰台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伟是该工作站的志愿者。今年,他们通过本报了解到洛江区有3名学子需要帮助时,慷慨解囊资助,并与记者一同来到学子家中,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他们一些学习生活和职业规划方面的建议。
记者了解到,8月中旬,黄伟介绍刘炎东到夏令营活动中当志愿者。“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知道他要走时,抱着他的腿不让走。”黄伟笑着说。之后,炎东到黄伟的公司见习,提前进行社会实践。“一开始有些手足无措,后来就习惯了,暑期生活很充实。”炎东说,学校9月底开学,这段时间,他将继续在黄先生的公司见习。“刚来公司时,炎东有些内向,和大家玩在一起后,就变开朗了。适当进行社会实践,有利于提升沟通交流能力。”黄伟表示。
黄伟坦言,作为企业负责人,帮扶贫困学生是他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公司每年都会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给学子,此外还会组织员工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双目失明爱心人士 曾获资助回报社会
昨日上午,结对帮扶惠安学子张培勇和安溪学子张婕妤的爱心人士赖先生,在妻子的帮助下特地从洛江区罗溪镇赶到现场。活动结束后,他在妻子的搀扶下,第一时间找到张培勇和张婕妤,关切地询问他们的近况,叮嘱他们到学校要好好学习。
“我们互相留个电话,你们遇到什么困难可以打电话跟我说。”赖先生虽然双目失明,但一直热心公益。不久前,他听家人读了张培勇的报道后感触很深,立即打来电话要结对资助张培勇。确定资助张培勇后,他再次向记者询问还有没有其他贫困学子需要资助。当记者向他讲述了贫困学子张婕妤的求学经历后,他立即表示,也要结对资助这个大山里的励志女孩。
“我只想尽己所能,帮帮这些孩子。”赖先生说,1982年,镇里出资250元资助他到华侨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读书,他很感谢当时社会给予的关爱和帮助。工作多年,如今他有了一点积蓄,有能力去帮助其他人。早在几年前,他就资助了两位孤儿;去年,他出资对罗溪镇高考优秀学子进行奖学,激励莘莘学子追求卓越、学有榜样。
精彩发言
“今年活动更特别、更温暖”
“今年的助学活动比往年更特别、更温暖。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每个行业、每个人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我们的助学活动涌现了更多感人的故事,凝聚了更强大的社会正能量。”座谈会上,市慈善总会会长沈耀钦回顾今年的助学活动时十分感慨。他说,今年认捐的人特别有爱,事业上受疫情影响,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仍为家境贫寒的学子们送来温暖与希望;今年采访的记者特别辛苦,因为疫情高考延期但学子们入学时间依旧,留给记者的采访时间大大缩短,“你们不畏酷暑进村入户采访,与学弟学妹们交心细谈,比如永春一中郑逢吉同学的报道里,采访的细节令我深受感动。你们的稿件打动人心,把学子的真实情况反映给社会。”
“今年的学子是特别值得期待的。你们同祖国、人民一道,经历了极为不平凡的2020年。”他也对学子们表达了殷切期望:“习总书记说过,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希望你们自强不息,在前进的路上执著坚韧永不懈怠;希望你们热爱祖国,把个人的奋斗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负韶华努力拼搏;希望你们心怀感恩,也做一个为社会带去光和热的人,把这份爱、这份信任传递下去;希望你们规划好未来,在就业竞争压力如此大的当下,所有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上大学只是起点,重要的是毕业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谋生的能力,未来能够回报家庭、回报社会。因此,对职业要有长远的规划。”
“用真情给孩子们插上理想的翅膀”
泉州晚报社副总编辑王家声表示,泉州市慈善总会与泉州晚报社联合主办的“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助学活动已经开展了18年。今年7月中旬,2020年助学活动开展以来,泉州晚报社与泉州市慈善总会通力合作,共同从各县市区筛选出24名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高考学子,并由泉州晚报记者实地采访,将他们的真实情况进行报道。学子们贫而不馁、刻苦读书、奋发图强的精神感动了读者,感动了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爱心企业家更是纷纷慷慨解囊,为帮助学子们顺利踏入大学校园而努力。今年泉州晚报记者报道的这24名学子中,有18人获得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资助,另有5名学子得到爱心人士捐赠的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助学金。
“一位位充满爱心的企业家、热心人、志愿者乐善好施,全心全意关注贫困学子的成长,用真情给孩子们插上理想的翅膀,让他们能够自由地翱翔,用知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他们是社会的阳光与雨露。”王家声表示,18年来,“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助学活动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热情参与,并带动社会各界发起或参与各种形式的助学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热心公益、捐资助学的良好风气。
编 后
疫情之下更显真情
善其身济天下。今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社会带来极大的冲击,不少企业的经营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在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不少企业家仍心系“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助学活动,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4年的助学款,为寒门学子送来温暖与希望。“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些爱心企业家,为年轻一代做出良好的表率。
滴水恩涌泉报。不少学子在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后,也怀着感恩之心,将爱传递下去。比如学子刘炎东,暑期里,他在社区驿站帮助阿公阿婆收拾废品;在夏令营班带着孩子学习知识;在旅游景点帮忙捡拾垃圾……他用自己力所能及的细微善举,向社会传递着温情。
助学筑梦铸人。这场特殊时期的助学活动,凝聚了大家的爱心与力量,发出这个时代爱的强音。“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助学活动,仍将继续书写爱心传递的感人故事。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