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遇档案
泉州鲤城区东门社区唐衙口巷,东起第三巷,西抵大菜园,因为以前有唐氏府第建于此而得名。由于唐衙口西侧是东门实验小学,从唐衙口向西,可以从大菜园的小巷通往东街土地巷,再抵达广灵路和菜巷。这条位于第三巷旁不太起眼的小巷,却走出了一位令泉州古城为之骄傲的英杰人物——司马文森。
陈慧芬制图
出生于“好德何”家族
司马文森故居。
唐衙口3-1号是司马文森(1916-1968)的故居。
司马文森,原名何应泉,学名何章平,他是职业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杰出的统战、文宣干部,著名作家(笔名林娜、林曦、耶戈、宋芝、何汉章、马霖等),外交家,菲律宾归侨。1955年后,先后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文化参赞、对外文委西亚非洲司司长、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
据唐衙口3-1号的何钦胜介绍,司马文森是他的三叔公,在这里出生。当年何氏家族的房子比较大,后来经过道路拓改和房屋翻建,现在只有3-1号大致保留原样,不过由于年久失修,西侧院墙内已经荒芜。
唐衙口3-1号西侧院内年久失修,已一片荒芜。
据同为何氏家族后人的华侨大学副研究员何强毅介绍,泉州“好德何”是诗礼传芳的大家族,在文坛政坛都出现过许多名人。上世纪40年代末,司马文森在香港创作的长篇小说《南洋淘金记》,曾被誉为“开华侨社会文学的先河”。 1964年9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司马文森长篇小说《风雨桐江》,写足了大革命时期泉州的地下革命斗争。著作等身的司马文森,将他一生最好的作品留在故乡泉州。
司马文森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报告文学、电影文学剧本及其他作品,其中有400多万字抗战纪实文学。《南洋淘金记》与《风雨桐江》,被视为他写侨乡的“艺术双璧”。
何强毅介绍,难能可贵的是,《风雨桐江》在人物角色的设置上,把宗族家庭、阶级地位、社会交往、文化教养和道德品质错综复杂结合,展示丰富多彩的人性和人生形态。由于上世纪90年代东街拓改,民国时期东街的历史风貌很难看到,何姓、郭姓、陈姓、王姓的古大厝已消失了,但充满民国风情的泉州社会画卷,依然可以在《风雨桐江》里找到许多描写。
《风雨桐江》1964年初版。
《南洋淘金记》1949年初版
为我国外交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何家保存的司马文森(右)与妻女的黑白合影照。(何钦胜/供图)
由于家境不富裕,司马文森8岁才进入离家不远的东街土地巷衮绣小学(今东门实验小学)读书,1928年随族人南渡菲律宾,备尝艰辛。几年后,司马文森回到祖国,先后就读于培元中学、黎明高中。司马文森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由于闯荡过南洋,他比多数同学们成熟许多,发表的不少对时局的见解引起了学校老师的关注。
1931年,司马文森在黎明高中加入中国革命互济会泉州分会,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秋,泉州地下党组织遭破坏,司马文森身份暴露,转移到上海,成为“左联”最年轻的战士,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
1937年,司马文森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并在《救亡日报》工作。
1949年,作为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司马文森参与制定三大民主宪章中最重要的文献《共同纲领》,并率先向海外报道新中国的诞生,为对外宣传作出重要贡献。
1955年,司马文森、雷维音夫妇奉命调到外交部,担任第一任中国驻印尼使馆文化参赞。司马文森是首任西亚非洲司司长,1963年推动第一个《中国和阿尔及利亚文化合作协定》的签订和实施。司马文森创造了诸多“第一”——他通过结识画家联系推动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总统苏加诺访问新中国,是外交关系的突破;他联系推动第一个《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文化合作协定》的签订及落实;作为第一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他联系、推动第一个中国和法国文化合作实施计划实施……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司马文森为开拓新中国外交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作品改编的电影获金鸡百花奖
2021年,司马文森二女儿司马小萌来泉州与文艺界人士畅谈 《风雨桐江》。(潘登/摄)
电影《欢乐英雄》由司马文森的小女儿司马小加编剧,司马小加的丈夫吴子牛导演。
司马文森和夫人雷维音,作为老一辈共产党人,一生为人正直,忠于革命理想、信仰和事业,为我国的文化外交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他的6个女儿随着他的革命足迹出生成长,个个品学兼优、清高如彼,分别在翻译界、新闻界、统战工作、医学界、海外华文教育及电影界取得卓越成就。
司马文森的小女儿司马小加将《风雨桐江》改编成电影剧本,司马小加的丈夫、第五代导演吴子牛执导,拍摄成《欢乐英雄》和《阴阳界》两部电影,在泉州举行首映式,获得1989年广电部颁发的1988年度优秀影片奖,以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百花奖的单项奖。当时福建电影制片厂厂长陈剑雨帮忙联系拍摄,陈剑雨是泉籍著名电影家、电影《红高粱》编剧,幼年住在泉州义全后街。
1941年司马文森和雷维音结婚。
1958年,司马文森为6个爱女在外交部招待所前拍照。
司马文森(右一)担任驻法文化参赞时,与驻法大使黄镇(右二)、法中友协名誉会长蒙博(右三)等合影。
随着时代变迁,泉州古城的东门变化较大,但依然保留不少历史遗存。像唐衙口一样,许多古巷中走出的一代代名人,赋予古巷更多的人文内涵,走在安静的巷中,还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策划 ▏许志荣
编辑 ▏杨莹
文图 ▏王了
视频 ▏苏维斯 陈晓坤 杨玙峻
配音 ▏吴晶晶
注: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鲤城区委史志室、鲤中街道、东门社区、何强毅、何钦胜的大力协助,部分文图引用《鲤城区志》《革命英杰司马文森》等书籍,在此一并致谢!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