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泉州观察团”第六站走进南安市石井镇——
美丽示范线串起镇域振兴新蓝图
泉州网10月21日讯 (记者 陈凌鹭)南安石井镇地处泉州“南大门”。近年来,泉州芯谷南安高新技术园区、成功文化产业园、新港区等多个省市重点项目落户石井,港产城融合发展,新动能新业态涌现。
近日,“乡村振兴泉州观察团”第六站走进南安市石井镇,看看定位“现代化滨海生态产业城市”的石井,如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开发“大项目”时兼顾乡村“微项目”,建设不同样板的“亮点村”“特色村”。
三条乡村振兴示范线覆盖26个村(居)
观察团走进石井的第一站就来到古山村,感受成功文化产业园建设的火热现场。
“大家身后就是成功雕像区,这里将立起一座郑成功雕像,前面小山头上正在建设的就是民俗展示交流区——成功文化馆,计划年底完工。”在施工现场,石井镇党委书记廖徐伟介绍道,作为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石井镇大力弘扬成功文化,以古山村华表山及现状村落为依托,建设成功文化产业园,致力打响成功文化旅游品牌、两岸交流新名片。
走到石井镇分区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前,廖徐伟展示了石井镇乡村振兴发展蓝图:“我们系统梳理乡村脉络、自然肌理、资源禀赋,编制了全镇域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规划布局三个中心、四大产业板块,生成‘石全石美线’‘山海共情线’‘新旧共融线’等3条乡村振兴示范线,覆盖全镇26个村(居)。”
“石全石美线”,以石材园区提升为抓手,融合石材文化元素,在石材产业转型升级中植入以增加村集体、村民收入为主要目标的功能配套;“山海共情线”,承载成功文化、渔村文化等“老石井”特色,形成集海岸线、古民居、网红必到“打卡点”的文旅休闲板块;“新旧共融线”,涵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非遗文化(岑兜高甲戏发祥地)、战斗史迹(菊江金门炮战遗址、西福安南同县工委旧址),建设兼具历史厚度和创新活力的魅力乡村。
每个村居至少建成一条美丽景观动线
在石井,观察团最大的感受就是项目建设热火朝天。省、市、县各级“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乡村“微项目”推进也是一片火热。
“产业发展加速,城乡配套也要跟上,首先要把环境打造好。”廖徐伟说,当前,石井正同步推进整镇的大环境和乡村小环境的整治,要求每个村实实在在地整改到位,一两年后与镇里的大环境并轨,共同形成生态宜居的城乡环境。
“生态宜居”,从环境整治开始。在古山村,把鸭棚、杂地整理出来,变成古山小学的劳动实践基地,每个年级负责耕作一小块田;村民房前的菜地,用木栅栏围起,形成路边的田园小景。在院前村,村民种菜的泡沫箱被防腐木花圃取代,既美观又实用;村里的戏台正在改造提升,村部广场整治也即将启动,公共文化空间将更舒适、美观。在奎霞村,危房改造后留下的石墩、石条、瓦罐,与绿竹、红花构成一处处古朴微景观;虾塘周边实施环境整治,结合钓虾等休闲活动,打造星空露营地……
“生态宜居”,整治裸房是提升村居风貌重要一环。“古山村今年要整治裸房50栋,已经完成33栋,12栋还在建设中,剩下5栋正准备动工,争取年底实现无裸房。”石井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庄川林说,今年石井镇对全镇裸房进行摸底建立“一房一档”,实行“分类处置、政策支持、结对帮扶”、裸房负面清单管理、创建“无裸房示范村”等措施推动整治工作落实。截至10月中旬,全镇1631栋裸房,已开工621栋,完工241栋。
“生态宜居”,在乡村“五个美丽”建设中深化。今年新策划了一系列“美丽项目”,包括创建260个美丽庭院,18个美丽乡村微景观、21个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3片美丽田园、1个美丽乡村旅游休闲点。“今年年底,每个村都将建成一条美丽景观动线,让群众可见、可触、可及,明年计划再建设40条景观动线。”廖徐伟说。
突出特色引导村居 打造多样化主题IP
向湾拥海即向海而兴、依山而生即靠山生财,石井结合发展实际、产业特色、文化资源禀赋,逐步引导各村(居)打造多样化主题IP。
岑兜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的发祥地,这一特色IP全国仅有。今年3月,镇村两级合力策划以高甲戏发展传播历史为核心,规划建设岑兜高甲戏主题户外博物馆。
石井镇党委统战委员陈金钊带着观察团走进这一独具特色的户外博物馆。“我们活化利用破旧古厝、杂地等闲置空间,规划了10个点位,串联成高甲戏主题户外博物馆的观展路线,这是序厅——福建地方戏剧文化园,展示我省五大剧种的历史。”序厅由破败的古厝改造而成,高低不平的残垣断壁,因戏剧文化的植入而多了一份灵气。
“刚开始,我们找村民借古厝改造,如今村民看到原来破败的房屋变成奇妙而美好的景观,纷纷要求提供布展空间。”岑兜村党总支书记洪安平说,高甲戏“九角”园、丑行大观园等点位施工正在加快推进。项目还邀请国内顶尖的剧本杀团队策划生成“百年高甲戏”沉浸式剧本杀体验项目,将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品。
以镇带村晋档升级,在石井更多乡村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院前村在陪伴三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成长中实现村企融合发展,建设院前邻里夜市等项目,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桥头村立足沙滩、滩涂以及金海岸天然的岛屿,以资源赋能振兴,规划建设无动力乐园,打造儿童、亲子嬉戏地;奎霞村利用奎巷建筑群发展侨史研学项目,实施“小节点”改造村居风貌,结合渔村文化,打造“赶小海”、星空露营地等旅游打卡点,丰富滨海研学游览体验。
乡村振兴一线观察
打响成功文化品牌,加快实施一批生态提升项目,筑基乡村特色文化之魂和乡村美丽景观之形,加快乡村文旅赋能镇域振兴,让石井现代化新城建设兼具乡愁乡韵,更加宜业宜居。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施丽辉
石井区位优势明显,有成功文化、高甲戏文化、华侨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进一步挖掘,把“卖点打出来”,做出石井特色。
——泉州师院商学院副院长颜双波
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精神,组织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维护。发动乡贤、华侨力量,引进民营资本,加快振兴蓝图落地。
——泉州师院商学院副教授李春鹏
石井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建议对接市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侨史馆、党史教育馆、村情村史馆、战地文化公园等,形成亮点补充。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党史编研二科副科长和秀鹏
岑兜村是高甲戏的发源地,建议整理著名老艺人和班社历史沿革资料,组织常态化展演、研学体验营等,传承、传播高甲戏文化。
——市委乡村振兴办干部刘艺娟
我们把石井当作城市来打造,各个村庄则是城市中保留底色、肌理、烟火气,传承文化、留住乡愁的向往之地。
——石井镇党委书记廖徐伟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