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有约 特色专题 直播泉州 读报 美食 健康 文旅 报料 视频 图片 创客 V R 县区

您的位置: 泉州网>泉州新闻
2022-06-24 16:41:57 来源:泉州网
在泉州城南的义全后街西侧,有一条仅二三十米的支巷,里面住有几户人家,门牌是义全后街。这条在路牌和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古巷,在历史上却大有来历。宋末元初,相传泉州城最有权势的富商蒲寿庚在这里接待贵宾,因此这条小巷被称为待礼巷。

在泉州城南的义全后街西侧,有一条仅二三十米的支巷,里面住有几户人家,门牌是义全后街。这条在路牌和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古巷,在历史上却大有来历。宋末元初,相传泉州城最有权势的富商蒲寿庚在这里接待贵宾,因此这条小巷被称为待礼巷。

在中山路钟楼东南侧也有一条待礼巷,是古人接待客人的地方,也名为待礼巷,又名待马巷、杀马巷,因与城南的待礼巷重名,因此名为钟楼待礼巷,如今已更名为迎恩街。

对于从事民族音乐工作,特别是二胡专业的人士来说,《山村变了样》《赶集》等二胡名曲是耳熟能详的经典,而这些名曲都来自待礼巷的我国著名作曲家曾加庆之手。

义全后街西侧,宽约1米的小巷待礼巷。

待礼巷尾,是义全后街35号的曾宅。

曾宅门楣上有“家传三省”四字,这在曾氏堂号中较少见,来自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师生中有李劫夫、谷建芬等名人

1955年东北音专的毕业纪念册。

曾加庆的东北音专第二届毕业生签名册上,有校长李劫夫、同学谷建芬等人的签名。(曾晓东/供图)

在待礼巷的义全后街35号曾宅内,曾加庆的侄子曾晓东介绍,伯父曾加庆(1931-2001年)在待礼巷出生,当年的义全后街热闹非凡,“拳头烧酒曲”盛行,在泉州城南浓郁的南音氛围熏陶下,曾加庆从小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

长大后,曾加庆被家乡文工团举荐选派到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简称东北音专)学习,其前身是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艺术学院。抗战胜利后,鲁迅艺术学院从延安迁到东北,1953年成立东北音专,1958年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

当年的东北音专在全国音乐院校中地位超然,曾加庆和同学们大多成为对当代中国音乐影响深远的音乐人,曾晓东保存的1955年东北音专第二届毕业生签名册上,可谓群星闪耀。这里有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她创作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烛光里的妈妈》《二十年后再相会》《滚滚长江东逝水》等歌曲,早已家喻户晓,她也是刘欢、毛阿敏、那英、孙楠等歌坛明星的老师。签名册上还有校长李劫夫,他作曲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是多少人童年的难忘歌谣。

曾加庆的创作同样丰富多彩,毕业后他在我国最早的现代大型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担任专业作曲,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几十部(首)经典的民族器乐和几部京剧音乐。其中《山村变了样》《赶集》《收割忙》被编入《建国三十周年器乐作品选》,并被列为国家高等音乐院校二胡教材。1956年,梨园戏《陈三五娘》拍成彩色电影,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原团长王爱群和曾加庆合作写成片头曲,广获赞誉。曾加庆参与音乐创编的电影戏曲片《白蛇传》获文化部优秀奖,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1989年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获中国戏曲艺术最高荣誉“中国戏曲学会奖”,1991年获萧长庚金奖,神话京剧《盘丝洞》1990年获文化部文华奖。上世纪70年代,他还被借调参与《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海港》等京剧样板戏的创作。

个人专场音乐会轰动香港

在香港演出期间,香港宏光国乐团成员们纷纷请曾加庆签名留念。(曾晓东/供图)

1990年香港媒体关于曾加庆作品音乐会的报道。

1990年,香港宏光国乐团举办“曾加庆作品音乐会”,这场融入了泉州南音和传统音乐的曾加庆专场音乐会轰动香港,这也是曾加庆的首次个人作品音乐会,香港主流媒体均报道了这一乐坛盛事。

曾加庆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自己早期作品风格朴实、意象单纯,以农村题材为主,后期作品逐渐吸收西洋传统和声和现代作曲技法,题材大多取自历史,因为是福建泉州人,因此对南音有着特别的偏爱,音乐会上的多支曲目根据南音改编而成,并由他亲自指挥。压轴曲目《台湾风情》采用台湾民歌为素材,体现了曾加庆期盼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怀。

1995年,曾加庆应新加坡福州会馆邀请,在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举行专场音乐会,新加坡媒体以“东方的旋律、西方的技巧,传统的特色、现代的精神”予以高度评价。

曾加庆虽然后来工作和生活在上海,但过年时经常回到泉州待礼巷的老家,这里有他眷恋的亲情和友情,曾晓东回忆说,记得在小时候,伯父过年回家时,曾宅经常门庭若市,许多泉州音乐界的师友会前来拜访畅聊,小小的待礼巷内,其乐融融的气氛至今难忘。

2001年,曾加庆去世后,他生前好友和同事——我国民族音乐大师周成龙、顾冠仁亲自监制,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青山万里长又长——曾加庆民族器乐作品集》,里面整理了包括《祖国之春》、《山村变了样》、《赶集》等名曲。

曾加庆的民族器乐作品集。

曾加庆的自传手稿,开头写道“我出生于福建泉州,她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十二岁在乡里学过南音。”(曾晓东/供图)

据生于泉州城南的著名作曲家杨双智回忆,1979年,他准备报考上海音乐学院,时任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副团长的王爱群让他到上海后,可以找好友曾加庆补习,杨双智提前一周来到上海,在曾加庆的指导下备课、做习题,学习和声、乐理等知识,后来顺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在上海期间,杨双智几乎每周都要到曾加庆家里汇报学习情况,兴之所至,两位音乐人还会一起喝啤酒,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曾加庆过年回泉州时,杨双智都会来拜访,多年后,还写了一篇怀念曾加庆的文章发表在侨联刊物上。

当年众多泉州音乐界人士聚会畅聊的曾宅小院。

青年时代的曾加庆在东西塔下留影。(曾晓东/供图)

中年时代的曾加庆。(曾晓东/供图)

策划:许志荣

文图:王了

视频:苏维斯

责任编辑:
泉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

合作:15880996339 0595-2250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