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添丁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这是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写下的诗句《复台》。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挥师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沦陷了38年的宝岛台湾,捍卫祖国领土的完整。穿越浩瀚的历史时空,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历史深处的厚重气息,这是对于彼此共同家园一如既往的深深热爱和一往无前的奔赴守护。这种奇妙深邃的情愫把同是炎黄子孙的我们紧密联系起来了,这是面对着同一家园、同一根脉和同一企盼的深情款款同频共振。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注重家文化的民族,我们拥有饮水思源的自觉,怀有追本溯源的努力,拥有源远流长的家文化。我们都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台湾自古即为中国的领土,“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郑成功在致荷兰殖民总督揆一的《谕降书》中代表所有中华儿女发出强有力的呐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充分彰显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事实和法理依据,郑成功带去的诸多中华传统文化对台湾发展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
共有一个家园,同属一个家国,“言之以理,动之以情”,一切都是温馨熟悉的家园表达和家国流露。从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唱出的——“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到于右任先生《国殇》中喊出的肺腑之言——“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再到余光中先生《乡愁》吟唱的——“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字里行间蕴藏的都是两岸同胞心脉相连的守望,一音一符滚烫的尽是亲爱家人相濡以沫的期盼。这是同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关于“家”“家园”“家国”的抒写和憧憬。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心怀家国,以家之名,携同家人,办好家事,这是我们彼此温暖共识,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方向。继承和弘扬郑成功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发挥“郑成功故里”品牌优势,利用辖区丰富的郑成功史迹对台资源,切实在文化交流上有收获,在宗亲往来上有拓展,在民间信仰上有互动,在青年交流上有举措,在商贸往来上有成效,促进南台双向交流深入民心,让成功精神成为维系两岸沟通的强大精神纽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总是能够给予我们警示和启发。历史将永远铭记,360年前的收复壮举,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彪炳史册;360年后的郑重纪念,以家之名,传递家人祝愿,凝聚家园温暖,饱含家国情怀。历史从未走远,历史还将在我们手中书写和成就,这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人心所向。
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正如被称作“送给两岸同胞的一份新年礼物”的《我们同唱一首歌》反复倾泻而出的满满深情祝愿“我们同唱一首歌,落叶归根是唐山,寻根路你我对话,穿越了海峡两岸从来是一家。”“竹篱笆”“茉莉花”“泡着茶”“下着棋”“榕树下”“红砖厝”,如此熟悉温暖的场景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同身受、激起共鸣。今天这一纪念,我们以家之名,以家人之名,以家国之名,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源于同根同祖同源的温暖、美好、担当和努力。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