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拍摄的“泉岩茶庄”,字迹清晰可见,可惜在后来的装修中被涂掉了。(蔡永怀 摄)
“南门兜”,全国多个城市有这个地名,而泉州的“南门兜”特指万寿路靠近德济门的那一段,早年这一带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便有了“南门兜,挤烧包”的说法。
嘉靖三十九年,李贽父亲病亡,他回乡奔丧,时值倭寇在闽南沿海杀人越货,“十一月薄城,犯浯江祖居”,他顾不上家事,而是拿起武器,与泉州守城将士一起登上德济城门上,奋力抵御入侵之敌,他主张军队应一边屯田,一边训练,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瓮城涵”的石板路,经过时光打磨得锃光发亮,是进出城的必经之路,自从城门倒塌后,便成断头路。卓氏一家于清末民初从晋江池店茂厝到城南谋生,以卖鱼为业,人称“卖鱼辉”,勤劳创业,在巷口建一座两层楼房。据卓先生介绍,楼房与七中宿舍(泉州商会旧址)间有一段旧城墙,高三米多,长约二十多米,由方石垒成,因为在夹缝中,鲜为人知,到城南开发时才拆除。“水丸社”用鲨鱼做原料,家里如有煮面,母亲便会叫笔者提着铝锅到店里买鲨鱼汤,花上两分钱便可提满满的一锅汤回家,不要加味精,浓浓的海鲜味。“卖鯆钦”专卖水产,货色齐全,善于经营,成为这里的水产大户。
拱形门楣上“泉岩茶庄”几个字很醒目,是城南最大的茶庄,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老板丁氏在横街兴建一座五落大厝作为家居,可惜门楣上的字在近期的装修中被涂掉。
吴清阳,人称“草菜阳”,主营蔬菜、面食,可能是泉州最早制作润饼皮的店家。根据1958年泉州市人民委员会手工业社登记证显示,吴清阳的“泉成”始创于1918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节假日“擦润饼皮”,其家人“大狗”“小狗”在店门口摆上平底铁锅,置于炭火炉上,寒冷的天气,依然是穿着背心忙碌着,成为街上的一道风景。
创办于上世纪20年代的“金芳钱庄”,店里帮顾客整理铜板,换银圆、龙角业务。信誉好,每年可获利数千元。老板鼓励儿子自立名号,分别有“大有”“江川”“源裕”“汇光”“中孚”“茂发”六家钱庄,六个兄弟独自经营,成为古城里的一大特色。他们各自从妻子的首饰和岳父家得到资助,兄弟之间也互相支持,因而生意蒸蒸日上。“汇光”善于经营,生意红火,购买天一信局砖木结构的两层楼,翻建为三层水泥钢筋楼,豪华装饰,存款客户多,还将三层洋楼抵押给中国银行,收益甚丰。
□蔡永怀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1959年出生于泉州古城,热爱本土文化,多年来一直在整理、搜集泉州的人文历史。)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