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云山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并就“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作出战略部署。当前,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海量信息草根化、碎片化传播,尤其是自媒体创建门槛低、社交媒体活跃度高,为网络综合治理带来严峻挑战。
如何构建网络综合治理新格局?基层网信部门大有可为,要敢于创新机制、补齐短板,善于统筹调度、联合作战,勇于担当作为、互动响应,持续提升网络综合治理水平,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的综合治网格局。
★补齐短板,形成“一盘棋”。3月1日,《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正式施行,进一步优化权责清单、治理范围、处置措施等顶层设计,为网络内容管理执法“定标准”“划重点”。基层网信部门要打破传统思维局限,创新网络安全和内容管理执法联动模式,发挥公安、网安、文化、市场监管等部门职能作用,明确各自管理职责和任务清单,解决执法权限不足、管理不到位、信息不对称等难题,完善“信息共享、部门联动、协同处置”工作长效机制。
★联合作战,打好“组合拳”。绝大多数舆情的着火点在基层,社会呈现“多燃点”“低燃点”特征,局部问题、负面情绪容易演变成社会热点。基层网信部门应牵头抓总、谋篇布局,邀请网络专家、舆情观察员“把诊问诊”,会同执法部门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大排查”“大整治”,盘点网络领域风险隐患点,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切实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本领。
★互动响应,构建“同心圆”。网络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激活政府、企业、社会、网民等多元要素,形成“全员参与、共享共治”的良好局面。职能部门要畅通举报渠道,向社会公布举报受理方式,教育引导网民加强自律意识、主动监督,共筑网络安全防线。执法部门要加强源头管控和治理,督促网络企业、社会组织、自媒体人等履行社会责任,探索建立“黑白名单”制度,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综上,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法治盲区”。基层网络综合治理没有“休止符”、只有“高压线”,必须绵绵用力、协同发力,才能让互联网成为区域发展的“助推器”。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