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有约 特色专题 直播泉州 读报 美食 健康 文旅 报料 视频 图片 创客 V R 县区


您的位置: 泉州网>泉州新闻
2022-09-23 08:28:31 来源:东南早报
闽南食器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绘有黑尾公鸡、芭蕉及花三种图案的鸡公碗,闽南人家家户户都曾使用;而雕有精致图案的闽南传统饭勺则是当成传家之物。这两种带着时代印记的餐具虽然早已不在闽南饭桌上出现,但它们承载着古老的闽南民俗文化。一碗一勺,满是闽南人间烟火味儿。

□本期执行 张博

古语有说“美食不如美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含的不只是煎炒烹炸、酸甜苦辣,还有食器、食礼,是吃饭以外的哲学。从茹毛饮血的原始文化沉淀到美食美器相映成趣的讲究,食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的载体,更上升到文化艺术的美学层面。每一种食器,无论陶器、漆器、瓷器、玻璃,还是木器,材质天差地别,却有着同一种存在的目的,就是和食物一起,帮助使用者重拾生活中点滴的满足和感动,带着我们去发现平凡日常中的惊喜。

闽南食器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绘有黑尾公鸡、芭蕉及花三种图案的鸡公碗,闽南人家家户户都曾使用;而雕有精致图案的闽南传统饭勺则是当成传家之物。这两种带着时代印记的餐具虽然早已不在闽南饭桌上出现,但它们承载着古老的闽南民俗文化。一碗一勺,满是闽南人间烟火味儿。

将南音中最为著名常用的乐器做成餐具的样式

鸡公碗:闽南人的起家碗

说起鸡公碗,上了年纪的闽南人都不会陌生,因为它十分便宜且普遍,闽南家家户户都有,用来盛点心、泡茶、吃饭、招待客人,很多大排档或路边摊的白粥也是用鸡公碗装。造型简单、色彩鲜艳的鸡公碗是好看而实用的平民好物。长期从事研究闽南民俗文化的民俗专家廖榕光老先生回忆,鸡公碗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农村人家里都会使用,但那个年代的鸡公碗却是有点家底的人才用得起的餐具。“那个时候农民厨房用碗是很分明的,分为粗碗和细碗。粗碗一般都出产自安溪县魁斗镇,矿土没那么细,适合产比较粗的碗,到70年代就不怎么生产了。而鸡公碗指的是细碗,因为釉色比较白,可以在上面画图案。虽然没像德化陶瓷那么精细,但也是比较贵的。农村人家里的鸡公碗可谓是宝贝,有客人或者节假日才会用来装菜。如果你去做客,看到用鸡公碗装菜就知道那一定是好料了。”

鸡公碗很浅,口大底小,外面用红、墨绿、黑等简单的色彩描着一只公鸡。毫无疑问,鸡公碗的精髓是那只黑尾大公鸡。传统文化当中,公鸡司晨,有着美好的生活需要辛勤劳作的含义,所以鸡公碗又称“起家碗”,表示发家致富。廖榕光说:“红绿搭配,也是有一种精神力量在里面的。”

据廖老先生回忆,原本这种碗不是如今所见到的这样圆润的形状,而是有棱有角,八边八角。或许是做八角碗耗时耗力,匠人于是加以改良,碗形也就渐渐趋于圆形,在鸡公碗越来越受欢迎之后,得以大批量生产,成为家家户户的日常用品。

据悉,子母鸡图,早在宋朝之时已经兴起,台北故宫就藏有一轴宋人所绘的《子母鸡图》。把“公鸡偕母鸡,率幼雏园中觅食”这个画面作为瓷器纹饰,则是始于明代成化一朝,成化帝把斗彩与子母鸡图结合,成就鸡缸杯,鸡缸杯就是鸡公碗的前身。明万历年间《神宗实录》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由于鸡缸杯的名贵,引来后世仿制不息,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出品最为高妙。鸡缸杯珍贵,呈现了制作工艺的精巧及复杂,源自鸡缸杯的鸡公杯,因匠人从宫廷带出公鸡图案制作的工艺,经由简化、演变,从精巧小杯到厚瓷大碗,最终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不到巴掌大的敞口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就曾拍出了2.8亿港元的天价。

在泉州从事陶瓷制作交易的苏维权告诉记者,前几年他有帮人定制过一批鸡公碗,是用来做泡茶的主人杯。“以前的鸡公碗都是匠人一笔一画手绘上去的,工艺虽然古朴,但还是蛮富有美感的。很多人会收藏民国时期的这种碗,除大、小鸡公碗外,也有小碟子、汤匙及平碟等。还有一类就是用现代工艺统一机械压膜烧制,图案贴花纸,没有特别的收藏价值,泉州会有一些主打怀旧的闽南餐厅使用这种碗。”

闽南饭勺:花开富贵古早味

饭勺,在闽南话中称为“饭匙”,是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传统样式的闽南饭勺如今已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只在一些闽南民俗私人收藏家有留存,或在闽台缘博物馆中的闽台民俗生活展览馆里也会见到。

闽南勺展览

文创人员余丽敏策划举办过一场关于闽南饭勺的展览。记者看到,这些饭勺都用木头所制,寿桃型,勺柄皆采用雕刻工艺,有凤头、龙头、树根、梅花、喜鹊、牡丹、石榴等富有吉庆含义的图案,更甚者还会用红漆、金漆描绘,富有非常鲜明的地方民俗特色。“闽南饭勺盛行于清代和20世纪初期,使用地区主要是泉州、厦门、漳州以及台湾等地。牡丹代表富贵,石榴代表多子,喜鹊代表吉祥等等,小小的饭勺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意味,也代表着闽南人的美好祝愿。”余丽敏说。

据余丽敏介绍,闽南这种传统勺子用于家用,一般无油漆或者只上清漆;还有一种会上朱漆,有的大户人家甚至在饭勺上镶真金。另有一种是用于辟邪的,样子比平常勺子小,挂在孩子身上庇佑孩童健康成长。

用于给小孩辟邪的小饭勺

饭勺上朱漆,刷金粉。

廖老先生也告诉记者,闽南人厨房会有一个箸笼,分两格,一格用来装饭匙,一个就是用来装筷子。“古时筷子称为‘箸’,闽南话还保留古音把筷子称为‘箸’,饭匙就是用来在饭锅里盛饭用的,直板状,勺柄雕有精美的图案,两者放在一起,非常好看,在那个时候也是生活好的人家才会置办这些。”

“时代的发展,移风易俗,传统的器物已经很难回到大众视野了。如果这些饭勺得不到留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懂,在我们生长过的这片土地上,曾使用过如此精美的食具。所以我们会经常举办一些关于闽南传统民俗的器物展,目的就是想通过举办这些展览,让大家去了解传统。”余丽敏说。

老物件:文创展览新活力

关于餐具的历史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中国人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至于各种材质不同、用途不同的盛器都满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因为看见,我们会了解很多平常并不知道的历史知识。你会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民俗爱好者去收集整理展示这些曾经的过去,再通过展览、文创等更加新颖的方式让它进入现代生活,让人们了解它,喜欢它。”余丽敏告诉记者,泉州有不少爱好者,收藏闽南民俗物件。鸡公碗、闽南勺都是他们的藏品必备,然后再通过各种各样的私人展让闽南民俗文化“活”起来。

在很多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多有骨制或陶制甚至象牙制的餐勺出现,这些早期的餐勺有些边口较薄,类似于小铲子。

考古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银勺

青铜餐勺

商代青铜箸(筷子)

因为在闽台缘博物馆看了一场民俗展,晋江人吴明阳就开始了他的民俗物品收藏之路。在他的藏品中,大到农业用的水车、稻谷鼓风机、生活用的床、衣柜,小到茶杯、像章、票据、石秤砣、锅碗瓢盆等,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仅不同形状、制作精良的闽南传统勺子就有50多把。

“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吧。”这是藏家们的共识。

责任编辑:
泉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

合作:15880996339 0595-2250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