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优校+”持续落地城市新区,图为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东海校区。
泉州网9月14日讯(记者龚翠玲 林志安 庄丽祥 文图)教育是民生之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不断推进,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教育资源不均、乡村教育薄弱等问题一度成为百姓心中的痛点。名校办分校、名园办分园,“老校带新校”……随着泉州教育发展的提质扩容,这些难点痛点问题正逐步地得到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努力把教育这个百姓关心、关注、关切的“头等事”做实、做好,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答卷。
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持续均衡扩大,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良好教育。
【这十年 我见证】
环境更好了,设施更齐全了,上学更方便了……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诉说着泉州教育事业的发展。过去十年,是泉州朝着教育强市大步迈进的十年。回望方知行渐远,这一切,离不开老师们的默默坚守和奉献。作为泉州教育蓬勃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推动者,他们有话要说。
“名优校+”落地城市新区
优质教育资源获得共享
城市向东发展,教育资源也向东延伸。2014年,老牌名校泉州市晋光小学创办东海校区,8年来,该校通过老中青三结合的“传帮带”模式,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一校两区协同发展,为片区的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办学格局大提升,这是泉州教育近10年来发生的大变化。‘名优校+’落地城市各大新区,市直学校在新区办学,发挥着辐射、示范作用,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泉州市晋光小学校长曾旭晴说,泉州市坚持学校与城市发展规划同步推进,一批批新建、改扩建、升格的学校焕发新貌,教育布局不断优化,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持续扩容。
名校办分校、名园办分园,“老校带新校”……这些举措,既是满足学位需求,也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举措。随着泉州城市中心的扩大,东海、城东、江南、台商区等片区的发展,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陆续投入使用。在泉州东海学园,泉州市晋光小学东海校区、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东海校区、泉州一中东海校区、泉州市温陵实验幼儿园东海园区、丰泽区第二实验幼儿园陆续投入使用;城东学园有泉州五中城东校区、泉州市丰泽幼儿园城东园区等;江南学园则拥有泉州七中江南校区、鲤城区第三实验小学、鲤城区第二实验幼儿园等。
在全市唯一的村办公立完中校美岭中学,老师林丰开正为同学们上课。
山村学校升格“二级达标”
更多留守儿童圆大学梦
位于永春一都镇美岭村的美岭中学,是泉州市唯一一所村办公立完中校。老师林丰开10年来与学校共同成长,见证原本“有点荒”的学校升级为“省二级达标高中”,帮助一批一批农村孩子圆大学梦。
美岭中学地处永春县西部山区,创办于2000年。本学期该校6个年段的学生共2123人, 95%的学生在校寄宿。“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有时开家长会,都来不了几位家长。”林丰开说。
“学校是在峡谷中推山平谷建起来的,10年前这里还有很多荒草地,现在变得像花园一样。”林丰开2004年来到该校执教,十几年来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2018年获评“福建省二级达标高中”,“我曾担任班主任的一个班,有2位同学高考进入永春全县前10名,1人被上海交大录取,8人被厦门大学录取,7人被福州大学录取……”
美岭中学的变化只是泉州乡村教育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泉州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补齐农村义务教育短板,扎实、有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十三五”期间,泉州投入6.24亿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加快改善农村和薄弱校办学条件。仅去年,我市投资1.38亿元,支持27所乡村幼儿园、小学、普通高中建设。
特教学校条件提档升级
特殊儿童得到免费教育
付心知是一名有听力障碍的聋人教师,2003年起至今一直在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从教以来,她将智慧和汗水倾注在特教的热土上,教学硕果累累,先后获得了全国特教园丁、省杰出人民教师、省特级教师、省道德模范等荣誉。
走进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环境优美,宽敞明亮。听障资源中心测听室、自闭症沙盘室、低视力康复中心生活技能室、校园电视台、职业教育陶艺馆等专业功能室配备齐全。“现在的特教学校环境及教学条件都不亚于普通学校。”付心知介绍,“专业的功能室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大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满足了障碍学生们更个性化的需求。”而且,一部分障碍学生通过技术或教育支持走进了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
一路走来,付心知越来越找到了作为一名特教老师的自信和自豪感。十年前,还没有专门为特教老师开设的培训,和普校老师出去时,她多少有些不自信。而如今,政府的重视,社会的认可,专业的培训……让她在外出时,都会毫不犹豫地介绍自己从事的是特殊教育。
正是许多如付心知一般的特教老师,在这不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特殊儿童筑梦。据了解,泉州市已建设特教学校10所并率先全面通过省级特教学校标准化评估确认。全市特殊教育实现学前、义务、高中(职业)阶段15年免费教育,义务教育“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
【办实事 暖民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打开泉州繁荣发展的画卷,教育必定是其中的鲜活底色。十年来,泉州教育事业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十年来,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达1438.46亿元,年均增幅达8.14%;十年来,推动教育均衡化、课后延时服务全覆盖……一项项民生实事,大大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扩大优势教育资源覆盖
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看到上小学二年级的二宝每天显露出的对校园的向往,妈妈杨女士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在二宝入学之初,家里对于要在哪里入学,可是经过了好一番考量。她和爱人都是老师,一个在厦门,一个在泉州台商区,曾考虑过把孩子带到工作地读书,最终杨女士选择让二宝成为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东海校区的首届学生。学校离家步行只需10分钟左右,非常方便,一年过去了,她对孩子在这里得到的教育和成长很满意,“如此优质的教育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对孩子的学习质量和成长发育都很有好处”。
家住城东的麦女士,目前孩子在上幼儿园。“到时候上小学,过条马路就是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城东校区,特别方便。”麦女士介绍,之前小区内很多孩子都是由校车接送至路途较远的一所小学上学,“丰泽第三实验小学城东校区2019年投入使用后,附近的孩子上学真的便利了很多”。
据介绍,泉州持续均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当前全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形成“内联外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模式。内联即“名校办分校”“老校带新校”“强校扶弱校”“委托管理”“片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如市直中小学、幼儿园在中心市区的城东、东海新区以及台商区、开发区、石狮市、晋江市等地办分校,至今已全面形成“一校两(三)区”“一园两区”发展新格局。外引即引入国内省内名校优质教育资源,深入探索多元合作办学新路。如惠安亮亮中学与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晋江一中与清华附中等。
学校的扩容,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记者了解到,10年间泉州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42.51万个,今年将新增学位3.9万个。
多彩的课后服务既解了家长的急,还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孩子们乐享学习生活。
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
课后延时服务让家长安心
让孩子“上好学”的同时,让家长没有后顾之忧同样重要。如今已经全面推行的课后延时服务,为许多家长解了“孩子放学没人接”的燃眉之急。
“90后”杜先生去年喜得一对龙凤胎,升级为三娃爸爸。大宝在上幼儿园,下午四点半左右放学,家里又有两个小的要照顾,接孩子放学一度让杜先生和家人有些发愁。如今学校有了课后延时服务,杜先生一家是既满意又放心。
“有课后延时服务,可以到五点半左右接娃,时间更好调配了,真的太好了。”杜先生说,这不仅解决了放学与上班时间的冲突问题,丰富的服务课程也能充分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课程包含机器人编程、画画、逻辑狗、舞蹈、主持等,孩子很乐意上,“真是一举多得!”
对于课后延时服务,丁先生也很有感触。丁先生夫妻两年前在一所小学旁开文具店,放学时间正是最忙碌的时候,根本抽不开身去女儿就读的小学接她放学。现在女儿参加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接送时间和店里的忙碌时段就错开了,“一来我们不用着急去接,二来孩子在学校有老师辅导作业我们也很放心,不用另外送到托管班去”。
近年来,泉州把课后服务作为解决家长急难问题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在全省率先出台工作实施意见,全面铺开“5+2”模式和“菜单式”服务。2021年秋季学期,泉州市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参加学校1146所,惠及学生约90万人,并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
教育发展指标稳步提升
部分指标居全省前列
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正是这样一个一个、一步一步破解的。如今,“入公办园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镇中小学“超大班额”全部消除、“大班额”比例逐年下降,“择校热”问题得到初步缓解。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两头延伸”,构建了以特教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辅读班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办学格局,多次得到教育部、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特殊孩子得到了更好的教育环境。
据介绍,目前全市基础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98.7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8%。全市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毛入学率达60.1%,入选“十三五”重点开展的省级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和“十四五”重点开展的省级“双高计划”项目占全省五分之一。华侨大学、泉州师院进入省“双一流”建设行列,黎明职业大学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省重点建设项目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取得里程碑式的突破。全市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稳步提升,部分指标已经居全省前列。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