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11月2日讯 (记者郭雅莹)近日,《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福建泉州以“绣花”功夫开展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让千年古城更好造福于民》,点赞泉州古城保护改造提升的新做法、新成效。
文章从背街小巷的改造提升切入,记者对金鱼巷等“微改造”项目进行了实地走访,现场感受金鱼巷的天从密密麻麻的“蜘蛛网”到管线全部下地,地从一下雨就坑坑洼洼到雨污分流的“微改造”成效,而这场维护生活形态、降低文化冲击的“不打麻药的微创手术”正得益于泉州在古城改造之初就立下的“绣花”功夫决心。
随后记者来到泉州天后宫,现场采访了糖画手艺人陈学珍,这位“持证上岗”的手艺人,是泉州以街头文化点亮古城的一个缩影。通过在全省率先出台《鲤城区街头艺人演出管理办法》,古城所在的鲤城区招募了优秀街头文化艺术能人近50人,目前已组织开展街头艺人表演约150场。“化‘游击队’为‘正规军’,变‘无规矩’为‘有章法’……”报道中这样写道,“护其貌、铸其魂、扬其颜、显其韵,以街头艺人点亮古城的文化实践,正体现了泉州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致力于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的街巷文化活样本。”
在古城改造过程中,“如何既保留文化韵味,又布局符合现代发展的商业业态,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的必答题”。泉州如何作答?文章写道,泉州通过探索“新型业态+公益活动”的新模式,建设各种各样的复合文化空间,“以文化浓度稀释商业密度”,不仅让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和传承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