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智勇 通讯员 曾晓萍
连日来,第九届民族文化遗产论坛暨海洋文明与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泉州举办,来自全国各地62所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近百人齐聚古城,畅谈海洋文明与泉州非遗。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还参观了泉州非遗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和德化屈斗宫等文化场馆、世界遗产点,近距离感受泉州海丝文化魅力。
昨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在开幕式上即兴诵诗《脊梁》,致敬广大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保护者。“泉州非遗保护工作起步早,成果突显,泉州非遗馆就是其中的典范。”白庚胜说,该馆既有静态展示,又有活态展演,许多展品令人过目不忘,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专委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苑利已经六次来过泉州,曾多次为泉州非遗传承人做培训工作。“泉州文化底蕴深厚,原汁原味地将非遗保护下来,对非遗真实性保护等工作是全国的典范。”苑利说,“泉州非遗文化资源丰富,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来到这里,可以看到许多非遗瑰宝成功保护的案例。”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研讨会的召开,对于推动海洋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事业,需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的浓厚氛围,在建设海洋科技强国、海洋经济强国的同时,将我国建设成为海洋文化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导侯毅说,泉州海洋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取得不少成功经验,值得全国推广。
“宋元‘泉’席,德化瓷都。”南通大学社科处原处长丁卫泽博士主持了此次活动的开幕式,他初次来到泉州,品尝了宋元“泉”席,观看了“遇见泉州”大型情景演出,还到世界瓷都参观考察,对泉州非遗保护工作有了较全面的感受,对泉州文旅经济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