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低碳话题,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推广低碳理念 共建美丽家园
泉州网1月7日讯(记者 林福龙 通讯员 郑宗芽 文/图)“推进低碳理念进校园,从小培养好习惯”……在今年市两会上,不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低碳话题,拟提出一些意见建议。根据这些建议,记者采访了泉州市生态环境局有关科室,了解泉州近年来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建设的最新进展,以及未来的规划设想。
现场探访
从工厂到居住小区 低碳理念遍地开花
走进位于市区新门街的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一些“修旧如旧”建筑让人眼前一亮。该园区按照“保护性开发、创意性改造、传承性融合”的三不变原则进行规划,完好保留了百年品牌源和堂蜜饯厂原有的大烟囱、地磅、腌制池、蜜饯老铺等老建筑遗存,充分利用现有厂房的规模分布,融合喷泉、假山、绿荫长廊等,着力打造集游乐、观光、餐饮、住宿、生态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园区。
石狮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推进光伏用电,减少碳排放。
来到石狮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该厂认真执行“节能减排”政策,广泛宣传绿色低碳清洁生产,采取光伏发电、尾水回用、加盖除臭、污泥综合利用等措施,两年来共减少碳排放量33626.0吨,减少碳排放量远大于耗电的碳排放量,已达到“近零排放”标准。
在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试点工作,以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IGCC装置产出的粗CO_2为原料,林德(泉州)二氧化碳有限公司生产工业级液态二氧化碳35582吨;福建凯美特特种气体有限公司综合利用石化火炬气工业原料4781万Nm"3,实现回收燃料气773.95万Nm"3和氢气948.58万Nm"3。
而在德化县城的大洋社区内,55处智能充电设施基本能满足整个社区居民电动车的充电需求;5个垃圾分类亭,40支垃圾分类柱,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助力培养居民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代表委员
低碳理念进校园 从小培养好习惯
针对如何进一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市人大代表、惠安县净峰中心小学教师邱云英建议,应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积极建设绿色学校,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如倡议夏天减少使用空调,发现校园内有浪费现象及时制止和纠正。
举办回收再利用作品展,推广低碳环保理念。
在注重绿色低碳纳入大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开展一些绿色低碳的活动,如开展垃圾分类知识问答、废物再利用的亲子活动、手抄报比赛等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注重节能技术改造、能源管理,也要注重校园软环境的创设。多措并举、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引导教育系统师生形成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低碳的良好社会氛围。
重点锁定工业排碳 激发公众参与
“去年我市在全市范围内扩大低碳试点示范建设工作以来,实施的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宣传四大工程取得了较好成绩。”为进一步加强低碳社会建设,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泉州市政协委员、福建省万维区块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朝晖认为,从效率着眼,建议把工作重点放在工业上。
他表示,工业是排碳大户,工业区的低碳试点开展得好,城市整体的碳排都能明显、有效、快速改善。可围绕盘点存量、调整结构、优化增量,严格项目准入退出机制,进一步构建低碳高效产业和能源体系。加快中小企业绿色发展,培育一批节能环保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效带动中小企业提升绿色低碳创新能力。在低碳试点城市创建的过程中,政府需充分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公众参与能提升城市低碳发展的质量和数量。
部门行动
全市20个低碳试点 去年全部创建完成
泉州市生态环境局有关科室负责人介绍,2022年以来,我市继续采取政府组织、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创建模式,在鲤城区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泉港区石化园区仙境片区、永春县桃城镇济川社区等20个社区(园区、景区)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有序实施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宣传等“四大工程”,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20个试点已全部创建完成,鲤城区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等2个试点项目还参评我省2022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各县市区均制定和发布社区低碳生活指南,鼓励社区居民在衣食住用行等各方面践行低碳理念,包括倡导使用清洁炉灶、低碳烹饪、健康饮食,减少食品浪费;鼓励选用节能节水家电产品以及简约包装商品,采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拼车、搭车等低碳出行方式。此外,在低碳节能改造方面,各县市区均在逐步有序推进中。比如,晋江晓升社区完成LED节能灯改造工程,更换公共路灯83盏,提升清洁能源比重,社区安装使用天然气户数达2900多户,约占总用户数3/4。洛江区万福社区改装LED节能灯、加装太阳能路灯50盏,实现节约45%电耗目标。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