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收藏的大量农耕文化器具成了文创园的“新主角”、游客眼里的“香饽饽”
旧物“变宝” 记忆“新生”
泉州网11月4日讯 (记者吴拏云 陈小阳 文/图)“这里是老井磐区以及柱础石珠区,那边是老石砛(jīn)园区,还有旧猪槽区,再过去是百碾区……这些老物件是我通过20多年的精心收藏才积攒下来的。”年近八旬的石狮农耕文化收藏爱好者吴助仁老先生这样跟记者说道。
玉湖东塔风光旖旎
在石狮玉湖农耕文创园区内,顺着吴助仁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道旁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大小不一的老井磐,长度在6米以上的石砛至少有200余条,最长的达8.1米;各式各样的老石磨盘、石碾、石臼、石盆、甘蔗榨碾、染布石架等不计其数;还有用一层层柱础石珠砌成的文化碑墙,以及用古旧石猪槽嵌成的水池壁,壁前还雕塑一尊猪八戒像,此景美名曰“八戒观瀑”……最为瞩目的当属那两座玉湖东西塔了,塔高分别为16.6米和15.8米,双塔都呈六角攒尖形,塔身竟是分别用上千粒柱础石珠垒成的,游客见了都不禁啧啧称奇。
如此“海量”的老物件,吴助仁是怎么收集到的呢?他告诉记者,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他就在石湖玉湖社区工作。石狮玉湖素有“豆腐之乡”的美称,有着悠久的豆腐生产历史,豆腐制作技艺闻名海内外。玉湖社区每天生产着豆腐、豆干、豆浆、油豆腐、豆卷等品种齐全的豆制品,为石狮市及周边的居民提供安全、卫生、健康的各类豆制食品。后来社区成立了石狮玉湖果蔬批发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更加兴旺,各地的农耕用具也频繁出现在市场里。由于时代更迭,部分古旧的农耕用具逐渐被人们淘汰,甚至被当作废品弃于荒野。吴助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知道这些老物件上刻记的是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它们的线条和纹理可能就蕴含着中华古老农耕文化发展的哲思,“老物件在我心里有着不可脱卸的分量,它们是活的记忆,怎么能轻易地被丢弃?”也正是从这时起,吴助仁开始下意识地对这些老旧农耕用具进行收集、收藏。“那时候我就想着,有朝一日这些老物件能‘变废为宝’,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把发生在它们身上的事告诉给更多的人。”后来,一遇上闽南地区旧城改造,吴助仁就会迅速赶至当地,“抢救式”地买下类似井磐、石磨、石碾、石臼、石盆这样的农耕用具。20多年下来,吴助仁收藏的农耕文化器具已经数不胜数。
年轻人在柱础石珠砌成的亭内读书
古旧磨盘成为景观
近年来,石狮湿地公园旁创建了别具一格的玉湖农耕文创园,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科普研学的重要场所。吴助仁的大量藏品也入驻园区。如今游走于园区内,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类老旧石器、陶器、农耕用具,以及由老物件构筑的景观建筑物等。一件件老物件将人们拉回了岁月的记忆里,无声地诉说着时代的变迁,更折射出一代代人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这些老物件保留历史,留存乡愁,向海内外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展示着不同时代的农耕工艺,并让他们感受到富有闽南特色的文化韵、桑梓情。
“人可以抚摸梦想,就像抚摸一只猫一样。”这回,吴助仁用他独到的眼光和勤劳的双手,触及自己内心的梦想。
打开农耕器具“封印”的美好往事
承载着众多岁月痕迹,烙印着闽南乡土文化,留给后人的记忆历久弥新
□记者 吴拏云 陈小阳 文/图
核心提示
石狮收藏爱好者吴助仁从闽南各地收集大量的柱础石珠、石磨、石猪槽、石臼、石井磐、石碾、染布石架、石盆、石砛(jīn)、石磨盘、甘蔗榨碾等古老农耕器具,同时利用这些老物件构建独具特色的塔、墙、屋、亭、柱、架等建筑观光景观。老物件帮助游人寻找乡村记忆,品读闽南乡土文化。
玉湖西塔旁是“八戒观瀑”区
有些古井磐表面都已包浆了
古井古事 乡村历史
走入石狮玉湖农耕文创园,仿佛漫步在时光的回廊里。各式各样的老石磨盘、石碾、石臼、石盆、甘蔗榨碾、染布石架等随处可见,这些都是时代变迁的物证,一下子将人们拉回到了过去的岁月。这里的藏品大多来自泉州,也有部分来自厦、漳等地,是吴助仁耗费20多年时间才收集到的。
记者注意到在古井磐的陈列中,赫然有一口叫“玉湖泉”的古井磐。据吴助仁介绍,玉湖(湖边)地处石狮中心城区,自古以来便是泉南地区著名的“豆腐之乡”。玉湖地域潭窟、池塘、浚沟、水洼地多,地下隐藏着丰富的泉水资源,所以古时这里的村民便挖掘了众多水井,为制作豆腐提供优质水源。后来村里用上自来水,古井自然而然被荒弃了,有的甚至还遭填埋。吴助仁不忍见古井从此消失,便将部分古井磐购买下来,并收藏在农耕文创园内。“这口‘玉湖泉’是玉湖社区最早的古井之一,据说已有数百年历史,明成化年间还曾有吏部尚书来品尝过这口井出的泉水,‘玉湖泉’因而名闻海内外。”吴助仁缓缓说道,“这样一口有历史的老井,不应就此湮没,所以我们将它摆放在园区内并记录下了它的历史,供游人们欣赏,也是为留下玉湖的乡村记忆。”
石砛与柱础石珠等构成的游人休憩区
石砛园内收藏着巨大石砛
老旧石砛 满载记忆
在闽南传统古民居建筑的南厅前、北轩后、前檐下以及深井沿,常见一种又宽又长的条石,此石称为“石砛”。从传统建造技艺上来说,石砛用料全是要用整条开采的坚固石料才行,中间不能有任何接缝更不能断裂,所以石砛普遍价格昂贵。吴助仁表示,在玉湖农耕文创园内的石砛园,他收藏的大石砛多达200余条,最长的8.1米,宽度在80厘米之上,这样一条石砛可重达千斤。“很多闽南人对于石砛都有着特殊的记忆。旧时在乡村,老人们爱聚在石砛上玩牌、晒太阳,而小孩子则会在石上嬉戏或睡觉。可以说,石砛是传统民居内‘老少咸宜’的一样老物件。”吴助仁笑着说,现在不少住进高楼大厦的人还对石砛念念不忘。
古旧的石砛上虽然极少刻有文字,但是它却满载着乡愁。据介绍,过去闽南传统民居即将建好时,就有“安大门、下大砛”的习俗,足见对大门面和石砛的看重。一般来说,深井沿的石砛也被称为石条。但若是铺在门前左右之丁砛,可雅称为“龙须”,犹如龙之双须也。“石砛是闽南古厝里很有代表性的老物件,每次我一听说哪里有村镇在改造建设,就赶过去找找看有没有古旧石砛。”吴助仁称,他的不少大石砛就购自厦、漳两地的一些村落。“有些石砛表皮都包浆了,它们深锁着古厝里的记忆。”
大小不一的石臼
石臼墙上密集地嵌着石臼
很有年代感的石磨与石碾
劳动痕迹 得以保留
随着时光的层层推进,石磨、石碾、甘蔗榨碾、染布石架、鱼篓、秤杆……这些老物件现今在城市里已经难得一见,所以它们都成了吴助仁重点收集的藏品。“它们都是我们早年的农业生产工具、家庭生活用具等,我把它们收藏起来,就是想让青少年一代还能在这里看到它们,了解它们,知道我们老泉州人过去的生产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吴助仁感慨地说道。
石臼墙是一面红砖墙内嵌100多个石臼,那些石臼里满是臼痕,有些甚至还因日积月累的臼击给凿穿了。吴助仁表示,这堵墙的意义就是让人们看见过去劳动时留下的痕迹。
西晋以来,大量汉人南迁入闽,部分人定居在玉湖一带,带来中原先进文化包括传统制作豆腐技艺,豆腐制作工艺由此世代传承下来。如今玉湖文创园建有豆腐主题文化广场,在这里可以参观石狮豆腐史话,以及西汉淮南王刘安这个豆腐发明者的塑像。文创园董事长杨洋表示,青少年来这里还可以参加研学,手工体验豆腐的制作过程,品尝自己亲手做出的豆腐。
吴助仁展示柱础石珠的砌造方法
古井旁镌刻“饮水思源”四字
品读文化 触摸乡愁
文创园有大量的柱础石珠,它们被堆砌成塔、墙、亭等形状,这样的活用,令人眼前一亮。记者发现,在园区内还有一个双古井景区(双古井座长19.6米,宽9.6米),古井磐旁赫然镌刻“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两句名言。据介绍,这两个古井磐是从玉湖豆腐坊移来的明代古井磐。双古井中间构建一座用古红砖和古石磨盘构建的墙座,东面镌刻“吃水不忘挖井人”,西面镌刻“饮水思源”。古井两边排列三个古石盆、一个古洗衣池和两个仿古砖构建洗衣池。杨洋说:“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来到这,能感受‘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情怀。”
有人说,乡愁是一把握不住的苍凉,但在吴助仁看来,有了老物件,乡愁是可以被触知甚至摩挲的。“好像只要停下来看这些老物件一眼,它们便会复活一样。”吴助仁表示,闽南老物件承载着众多岁月的痕迹,但留给后人的记忆却历久弥新,寻找乡村记忆,品读乡土文化,能让我们更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