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11月20日讯 (记者吴宗宝 实习生林俊翔 通讯员蔡慰玲 包舒萍 陈宇)通政社区地处泉州古城西街、中山路两大历史街区的核心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古城复兴发展,社区邻里关系矛盾复杂、居民公共空间不足等基层治理问题逐步显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我们社区治理指明了方向。”鲤城区鲤中街道通政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淑华表示,通政社区党支部深入探索“近邻”党建模式,以“再现西街美好生活”为总体思路,以“党员巷长制”为具体抓手,搭建巷长工作室、阳光议事厅、居民共享空间等街巷议事平台及活动载体,构筑起有温度的“近邻式”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创新古城的治理发展方式。
党员巷长制——
助推古城街巷综合提升跑出“加速度”
泉州古城街巷市政管线综合提升工程是泉州市2020年度重点项目之一,目前通政社区辖区内有花巷、通政巷、奎霞巷、濠沟墘等7条古巷正在进行改造。
“街巷改造需要深挖路面,我担心房屋的地基会动摇,导致安全隐患发生。”近日,通政巷13号房东向社区和施工人员诉说担忧,阻止工程进度。听到消息后,社区总巷长陈淑华和通政巷巷长郑秀治及时邀请施工队专业人士,将整套打桩加固的做法详细告知房东,让这位房东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陈淑华介绍,2019年开始,通政社区党支部启动推行了“党员巷长制”,以单条街巷或者几条街巷为一个街巷微网格,推选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邻里威望高的党员、群众担任街巷长。
为顺利推动街巷的综合提升改造工作,切实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通政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党员巷长制”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党员街巷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利用他们对辖区地理方位情况熟、在群众中人缘好的优势,认真听取收集群众各种不同的意见建议,进行归纳梳理,就改造项目、设计方案、施工时序等方面,积极向社区党组织反映情况、提供建议、给出对策,成为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参谋助手。
目前,通政社区已组建4支街巷服务管理团队、1支西街党员志愿服务队、1支政通人和家园守护队引领街巷治理,基本形成“社区党支部—党员巷长—居民户”的服务工作体系。陈淑华表示:“‘党员巷长制’有力打通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陌生隔阂,营造近邻互助、近邻守护、近邻共建的和谐邻里关系。”
联席会议制——
构筑“近邻式”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
搭平台、找伙伴,提升支部“牵引力”。在社区治理中,通政社区党支部统筹社区、驻区单位和“非公”企业三个层面,推进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以街巷治理为抓手,不断壮大邻里议事力量。
陈淑华表示,近年来,社区党支部通过搭建“通政We生活”、党代表工作室,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200多人次,建立建强线上线下两个服务阵地,拓宽居民诉求渠道;整合辖区民宿资源,成立民宿党建联盟,建立有事共商、问题共治、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区域治理共同体;携手印记闽南联合支部共同打造巷长工作室、非遗人才驿站、党员志愿服务驿站,为街巷管理服务团队履职尽责提供平台;创设“睦偶九号馆”多功能共享空间,开展“四点半课堂”、共享午餐等主题活动20多场,睦邻友好、其乐融融的“家文化”逐步形成。
“作为社区邻里的‘大家长’,我肩负着维护大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陈淑华表示,下一阶段,社区党支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如何”重要指示这个时代命题,创新探索“近邻”党建模式,以“再现通政美好生活”为工作目标,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让民情民意体现在谋发展、谋幸福的思路中,推进古城街巷综合改造提升、老旧小区改造等各项中心工作,持续为居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做“加法”,用务实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努力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新通政。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