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海”石碑
“祭海祈福”表演
农历兔年正月廿八这天,我探访了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石头街的真武庙,亲身感受到“祭海祈福”盛况。
宋代,泉州海外交通昌盛。从北宋到南宋前期,祭海是在法石的真武庙举行。这里靠近江口码头,又处在古城向东通往后渚港的干道沿线,便于出海商人的祭拜。明万历《泉州府志》载:“玄武庙在郡城东南石头山,庙枕山漱海,人烟辏集其下,宋时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
上午8时许到达真武庙,已经人声鼎沸。9时开始,“祀海祈祥”“祭海纳福”“海风旌旗”等三个传统颂典环节轮番上演,再现了当年祭海的盛况。
活动结束后,我走出人群,沿着写着“武当山”的山门拾级而上,迎面是一方“吞海”的石碑,立在一块酷似龟状的大石头上。“吞海”二字寄托着所有靠海为生的人民朴素的愿望——不要海吞船,而是船吞海。石刻的左边是一个四角亭,再往里走就是真武殿,不时有游客前往殿内祭拜。殿旁边是一棵千年大榕树。早上的阳光透过榕树照射在真武殿上,金光闪闪。
真武庙依山而建,四周树木郁郁葱葱;站在山上远眺,似乎能够看到《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的当时法石附近海面“大船几多艘,小船无数”的盛况。那些载满绸缎、茶、陶瓷等商品的货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将东方制造销往世界,也带来东西商贸和文化的交流。
古时,法石北临街,南临晋江,这里水道交通便捷,是一处天然的通商良港。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海洋商贸活动的兴盛,法石港开启了一段海上贸易的辉煌篇章。沧海桑田,昔日法石港辉煌不在,以前是浅滩,如今是陆地。光阴流转,港口码头数百年的繁华,留下诸多史迹。江口码头、文兴宫、美山宫及真武庙等均为法石港的珍贵遗存。(李雅真 文/图)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