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有约 特色专题 直播泉州 读报 美食 健康 文旅 报料 视频 图片 创客 V R 县区


2023-03-14 14:58:39 来源:泉州网

彭耕耘

原先,这里有两块石头,得天地之化育,吸日月之精华,沐天风海雨,历经千万载的岁月磨洗,能量潜滋暗长,终于崭露头角,虎头虎脑,虎虎生威。当有一天蛰伏的两块巨石被卸去面纱,与世人邂逅时,人们都震撼于扑面而来的霸气雄风,这个地名“低到尘埃”的泉港区后龙镇坑仔底村,遂有气势不凡的“虎石”之名。

盘踞村前村后的虎石带给人虎劲虎气,外出谋生的村里人就算走到天涯海角,饱经沧桑,历经磨难,大家的脊梁依然挺得笔直,堂堂正正做人,秉承硬朗之风。这里的村民以善挑重担著称,俗称为“挑大路担”,他们在担当打拼中把牙齿咬得更紧,让骨头变得更硬,因为大家记着自己是虎石人。

沧海桑田,那两块虎石已隐遁难觅,但虎石精神却代代流传。在乡村振兴大潮中,富起来的村民们,敦亲睦邻,里仁为美,同时心怀感恩,装扮家乡。贤达们捐资出力,修桥造路,筑溪堤,建漫道,造景致,并请书法家在村口题字,请画家绘就自然人文风情,请作家撰文勒石为碑,以纪先贤勖后昆,美丽乡村遂添一独特的“虎石公园”。

虎石公园里像靴子的“福靴”石

闽南人讲普通话,往往f、h难分,在村民口中,“虎”“福”易混为一谈。“虎气”发音如同“福气”。满口“地瓜腔”的村民,懒得去纠正,反而如绕口令般地来一句“虎石村民有虎气也有福气”。他们干脆把虎石公园直接标称为“福虎公园”。

福气是令人羡慕的。这里古代学风颇盛,村中子弟挑灯苦读,终于有学子高中进士。树于进士第前的旗杆,标榜着主人的荣光与福气,同时也成为激励人们读书上进的榜样。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耕海牧田、烧砖制瓦、搞运输、做建筑中,流汗出力,辛苦攒下家业的虎石人,尽可自豪地炫出自己的幸福。自古人生三大乐事,“金榜题名时”,古代已有人树旗杆标榜了。现代的村民便在“洞房花烛夜”上尽情张扬。他们在公园里树起了“逗新娘”的塑像。只见着红妆披金饰的两位新人,喜气盈盈,新郎倌抱起新娘子,让她去啃象征“幸福一连串”的油柑枝。新娘子昂首张嘴,努力要够着那油柑,幸福的模样就在这一瞬间定格了。看到塑像引来众多情侣拍照留影,虎石人趁热打铁,请艺术家编排推出了“逗新娘”文艺表演节目,让游客可以沉浸式感受幸福的甜蜜。

挑大路担与逗新娘塑像,展现了虎石村民生活的艰辛与甜蜜

都说“老虎屁股摸不得”,聪明的虎石人却反其道而行之,独创了一个 “摸福”瑞兆。在村史励志室里,设置 “瑞兽石虎,摸虎赐福”台,游客到此,都会带孩子在一尊年代久远的石虎图腾上摸一番,念叨着“摸摸虎头,吃穿不愁;摸摸虎耳,学业进步;摸摸虎尾,十全十美……”。

“摸石虎添祥瑞”,成了吸引游客的一个趣味点

这里能让人摸的不仅有石虎,还有村里的红砖。大自然恩赐的含铁质红赤土,使虎石先民得以靠烧窑为生,这里的红砖瓦成了“闽南红”建筑的重要构件来源,还随着船舶远销东南亚。时代变迁,烧砖老行当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不忘本源的虎石人,仍将明隆庆年间的一孔窑址给保存下来,辟为海丝红砖古窑文化馆。用实物及图案,展现传统烧制工艺,让人们记住先辈的创业艰辛及劳动智慧。同时书法老师还用传统练字砖,教孩童练书法,学国学,不失为“古为今用”。

在古窑馆的入口处,有一个红砖烧制的手掌印。创作者有此一说:五指象征着五福临门,手掌意味着一切尽在掌中。这个红砖手掌,如今成了网红打卡点。参观者入门时,纷纷用手掌去按这个手模,寄望幸福来敲门,同时也能体会到千百年来虎石人用劳动创造幸福的温度。

把古砖窑设为红砖文化馆,让人们了解传统技艺

责任编辑:
泉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

合作:15880996339 0595-2250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