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泉州网>泉州新闻>
2023-09-15 08:35:26来源:东南早报
在农历七月,泉州多数地方会举行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过“普度”。这其中包括一项失传近百年的民俗技艺——纱塔。

■记者 赖小玲 通讯员 卢俊杰 陈思栩

在农历七月,泉州多数地方会举行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过“普度”。这其中包括一项失传近百年的民俗技艺——纱塔。

顾名思义,“纱塔”有塔。绝大部分村落有特定属于自己的“普度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纱塔,一项失传近百年的民俗技艺再次重现人们面前,它有七层楼高(二十米以上),壮观、有气势,让人颇为震撼,吸引了海内外华侨和全国各地的人赶来参观。据悉,这个技艺习俗唯一存在于石狮苏厝村。发源于台湾的它,为何会流传到这里?这中间有着什么感人的故事?塔的技艺特色有哪些?还原这么大一个塔,它对当地人的意义是什么?本期最闽南,跟随记者脚步去探寻一番。

夜晚的纱塔光彩闪亮,特别耀眼。(李苍墀摄)

流传感人故事 失传近百年再现光辉

“塘头鼠、亭下牛、塘边虎、苏厝兔、后宅龙、埔仔蛇、洪窟马、塘后羊、后垵猴、山仔鸡、鳌头狗、后头猪”,这句俗语讲的便是福建省石狮市宝盖镇原龟湖塘廿四都的“龟湖大普”盛会。每年农历七月,是当地普度的重要日子,廿四都各乡轮流举办普度大会,按十二生肖顺序,每年一个乡里当东道主,今年是兔年,轮到苏厝做东,这里最有趣味、最盛大隆重的便是扎纱塔。

扎纱塔敬神习俗源于台湾。明朝年间,在台湾沿海港口,船民扎纱塔以祈求平安,后来便演变成扎纱塔的民俗活动。苏厝扎纱塔传说源于当年一位旅居台湾的乡贤一段奇妙经历。当年恰逢农历七月普度,他带领家眷从台湾鹿港乘船回苏厝,经过台湾海峡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情况十分危急。心内绝望之时,见海上有一艘商船,船头悬挂有纱塔,船体虽然颠簸,却能较为安全行驶。他急忙爬上甲板,向天祈愿:“如若苏某今日能平安回乡,阮厝普度我会结一座更大更美的纱塔敬普度公。”说来也是奇怪,祈愿之后,海上顿时风平浪静,苏某安全回到家乡苏厝。于是他邀来名工巧匠,历时半年打造了一座纱塔。纱塔六面七层,巧夺天工,内设佛龛礼佛,塔中还设置木梯可以登临,到塔顶点燃油锅里的灯芯,灯火通明,引来四邻八里一睹纱塔风采。此后逢兔年,结纱塔便成了苏厝一项传统习俗。至丁卯年(1927年),苏厝纱塔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至今失传近百年之久。今年恰逢癸卯兔年(2023年),苏厝众人齐心,访名师,重结纱塔,重现了这项珍贵的传统民俗技艺。

七层楼高的壮观模样 吸引各地人慕名而来

苏厝纱塔沿用传统六角七层的基本造型,在地面改用钢架逐层安装固定,再进行吊装,完成纱塔的骨架,外面以布覆盖,并绘出建筑人物造型。第一层用六根盘龙柱“支撑”塔檐,二至七层做了围栏,布置人物,用机械进行驱动。塔顶以宝葫芦作塔刹,塔身逐层收缩,用简单的材料,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模仿宝塔形象。塔内各层安装灯光,夜晚来临,华灯齐亮,照耀四方。“世遗点姑嫂塔就在我们这里,我们有意做成貌似它的模样,这样蛮有意义的。”当地文化人士表示。

在纱塔周边搭配灯光秀,相互辉映

整个民俗活动持续了20多天,每天都有村民24小时值班,迎接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还有海外的华侨。这是当地一年最热闹的时刻。当地人苏老先生表示,“这还不算人多的,以前的纱塔有27米高,当时城市建筑物很少,泉州市区的人站在东西塔上,就可以看到纱塔的光彩。不过,那时用的都是油灯,安全问题不能马虎。守塔人要非常用心”。

该民俗活动吸引了许多人的参与,他们观看现场的传统文艺活动。

塔内的普度公和村庄挡境神供乡人祭拜。乡人动用如此人工物力建造这座纱塔以敬神明,祈求平安,内心可谓至诚。宝塔正门有瑞兔,以象征卯年。当天,在纱塔旁边还设置有舞台,现场有闽南歌舞表演,古典的静雅与现代的动感在此交汇,构成了这幅热闹的场景。

举办该民俗活动期间,每天都有闽南戏剧表演等文艺活动同时进行。

“第一次看到这么高的塔,逼真十足,全国独一无二吧?我也是赶来沾沾喜气。”从晋江来的许先生表示。

这次民俗,吸引了一些时尚潮流的小年轻的参与。“晚上,我们穿着汉服来这里打卡,感觉像梦境一般,大家太有智慧了,好像这个神奇的古代纱塔穿越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来了,竟然有莫名的感动,我从来没有这么认真感受过我的家乡。”自称“苏小妹”的小美女告诉记者。

特地赶来观看的潮汕人阿栩表示,看了苏厝纱塔,为乡人至诚之心所震撼。感受表演,想起在潮汕地区的潮剧和纸影,而在这里,乡人用一种自己更喜欢的新形式来作娱乐,也是颇为契合当地风土人情。乡人祈福辟邪,是每场民俗背后的真正内涵。

特色民俗点亮百姓生活,是承载乡音、弘扬文化的一种方式。

还原民俗的意义 传统乡愁的回归

要还原失传如此之久的民俗,并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失传太久,关于纱塔的记载非常少。

当地文化人士在研究中发现一个记载——据清代嘉庆年间晋江人蔡永蒹所著《西山杂志》(龟湖塘篇)记载,“……是以七月十三日,龟湖之域诸村,因循普度,从兹而起,结鳌山纱绸之狮塔也。普度之风,乾隆弘历乙巳年(1785年),泉郡刘知易本府偕阖邑绅耆商,改于瓜之末为普谢之期”。随后每逢兔年,习俗相沿,苏厝士绅与南洋侨胞、宝岛台胞共商,形成在每逢兔年普度期间集资结狮塔的共识。这个“狮塔”应该是纱塔最初的雏形。

清代嘉庆年间晋江人蔡永蒹所著《西山杂志》关于“狮塔”的记载,这个“狮塔”应该是纱塔最初的雏形。

“当时为了建这个塔嘛,我们发动了全村力量,但是村里最老的老人都不能很全面说出整个塔的模样,后来,我们是通过旅居台湾103岁的石狮铺锦籍老师黄厚源老先生那边得到最大的信息。就这样,通过他的描述,综合村里人的口口相传和文化人士的判断,终于请人画了图纸,‘还原’了纱塔的模样。要建这个塔,那菲律宾的这些乡贤还有村民都是全力以赴的,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苏厝村张书记表示。

纱塔上各个阁楼的人物、装饰、风格都不一样,每个人物都是“会动的”。

黄厚源,1920年出生于石狮“龟湖村”(今铺锦村),1946年去台湾,1952年应聘台湾桃园县杨梅“国中”(国民初级中学)地理教师,从此落户于杨梅镇。他积极从事文史调查,并出版多种刊物,一生治学勤勤勉勉,直至90岁方真正停笔退休。据他回忆,那时的纱塔,就好比泉州的东西塔,好远就可看到,十分壮观。再装饰色纸和采分漆,又披上红纱和彩绸,挂上各种灯,美丽极了。这塔需用一根巨木为中轴,要早在一年前就出发到闽江上游去选材。塔也是雇请专门的师傅来建造的。

但是,谁来做这个纱塔?听说当时请的是漳州平和的师傅过来的,石狮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颇为重视,联系了漳州平和的有关部门,找到了手艺人胡师傅,通过了解,他爷爷以前有帮忙做过这里的纱塔,这个工艺现在传承给他。

据悉,早在2020年,宝盖镇政府和苏厝村民委员会就一起策划并实施在苏厝苏氏宗祠旁将纱塔文化做成充满乡愁味的墙绘,让民俗“潮起来”。未来,当地人计划将这门独树一帜的民俗申请成非遗项目,真正地保护起来。

该图为苏氏宗祠旁的纱塔墙绘作品,充满乡愁气息。

责任编辑:
泉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