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里的泉州故事
-
石狮卢厝村: 薪火相传 演绎百年“狮阵”传奇
以石狮狮阵为代表的泉州刣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1-07-12
-
丰泽区法石社区——唤醒居民心中“护遗”火种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需要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拥有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就是这样做的。
2021-07-09
-
安海文史研究者颜呈礼:“爱桥就是爱家乡”
“我念小学二年级时,第一次离开家乡就是从安平桥走出去的。”年逾六旬的安海文史研究者颜呈礼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他在安海街上玩滚铁圈,叔叔要去南安水头,招呼他一块去玩,他就和叔叔走安平桥去了一趟水头。过了一周,他又约上同学一起走安平桥。
2021-06-18
-
78岁老人长年守护洛阳桥 被称为古桥“百科全书”
陈德杉今年78岁了,作为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文史研究会会长,在讲到洛阳桥时,他神采飞扬、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生在洛阳、长在洛阳的他,热爱洛阳桥,用数十年的时光学习钻研,并取得累累硕果。
2021-06-08
-
安溪青阳余庄林:守护祖先“遗产” 人生更加精彩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的考古阶段性成果振奋人心,为之欢欣鼓舞的还有遗址所在地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的余氏后人们。
2021-06-03
-
耄耋老人,虔诚护“窑坊公”四十载
在瓷都德化,一座独特的庙宇,千百年来是当地陶瓷从业者们心中的“圣地”。无论是为建窑、点火而祈福,或是烧成、大卖来敬谢,陶瓷从业者总不忘来此,与庙里供奉的“窑坊公”说道一番。“窑坊公”何许人?宋代窑炉革新的先驱者——林炳,祖龙宫便是供奉林炳的“圣地”。
2021-05-28
-
从农田走出来的地方史学者粘良图:下足“笨劲”研究晋江草庵
在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记者见到了粘良图。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清瘦老人,出生在晋江市金井镇钞岱村,是一位从农田走出来的地方史学者。
2021-05-20
-
名家争绘海丝起点大美画境
“古港泉州,是取之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泉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泉州画院院长郭宁用了大半生时间描绘“海丝”起点的大美画境,近年来他还频频策划组织写生活动、举办主题画展,吸引了范迪安、杨参军、张路江等名画家走进“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采风创作,定格一幅幅高水准的画作。
2021-05-14
-
父子接力七十载 虔诚守护泉州清净寺
泉州历史上曾有六七座清净寺,现大多已难觅踪迹,但泉州清净寺至今矗立在中心市区涂门街,是我国最古老的清净寺。长久以来,众多穆斯林围绕清净寺聚族而居,涂门街一带成为独特的“穆斯林社区”。黄秋润、黄文铿父子就是其中的穆斯林世家之后。在近七十年时光里,他们传承接力,虔诚保护清净寺,让这座千年古寺不断焕发生机,见证着灿烂的海丝荣光。
2021-05-07
-
80后本土画家任莫德:“悟道”老君岩妙笔绘泉州
任莫德,惠安辋川80后画家,自小喜爱绘画,至今初心不忘。这些年,他带领自己的学生,以传承创新的方式画泉州,让泉州传统文化遗产“活”起来。
2021-04-28
-
“80后”泉州教师:潜心研究 宣传文化遗产恒久价值
深入发掘文化遗产价值意义,向更多人推介文化遗产,成为她的自觉行动。
2021-04-12
-
讲解接地气 蒋玲玲致力做蟳埔女文化传承守护者
在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社区里,来自湖北的蟳埔媳妇蒋玲玲,多年来为蟳埔代言,义务讲解蟳埔女文化,用生动活泼且接地气的语言,“活”化传承好蟳埔女文化。
2021-04-06
-
文史专家历时30余年编撰《泉州天后宫志》
泉州天后宫历史渊源深厚,想要窥探一二,绕不开一本书——《泉州天后宫志》。
2021-04-01
-
非遗传承人张国辉:让更多人看到"水密隔舱"泉州故事
时光流转,如今大海上已经很难见到这种古船的身影,但在惠安崇武大岞村,76岁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国辉仍坚守与推广着这项技艺,期待这项对人类航海史产生重要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让更多人看到。
2021-04-01
-
13岁小讲解员把泉州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2021-03-23
-
演祈风仪典 编文化丛书 南安民间热衷海丝文化传承
冬遣舶,夏回舶。九日山下,祈风送迎。如今,每逢盛事,南安九日山下,常有一支民间队伍庄重地敬献、参拜、读祭文、叩拜,展现宋代以来留下的祈风仪典,随后献歌献舞,表演起“串灯花钹”“跳鼓”“水族欢舞”“车鼓闹春”“太平鼓舞”“蛇脱壳”等民俗,把欢送、欢迎市井十洲的番船遣舶、回舶的欢乐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
2021-03-18
-
泉州艺术家弘扬海丝文化 10米长卷绘就古泉州港盛况
《海丝传奇——梦回古泉州刺桐》展览后第二个月,《连环画报》就以10多页的篇幅刊发了长卷的精彩画面。
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