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泉州网11月19日讯(记者陈智勇)18日—19日,“海丝”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师范学院举行,海内外200余名专家学者等参会。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支持单位,泉州师范学院与泉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主办,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福建省社会科学基地南音研究中心承办。得到了海内外各高校、研究所和会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主论坛参会人数90余人,各分论坛参与人数合计200余人,共征集到论文80篇。
此次研讨会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开幕式、主旨发言、分组发言和南音专场音乐会等,我国著名人类学家、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台湾音乐学家吕锤宽教授,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原社长郑国权,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长玲等先后作主旨发言,有权威专家,也有基层戏曲工作者,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关注南音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长铃说,非遗文化与人的生命历程相伴相生,人的行为表现在人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食衣住行,这些经年累月的生产、生活方式,孕育生化,形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唱一方歌”众多文化表现形式,形成奔流不息的传统河流,形成不同形态的文化类型、文化圈层积淀,并在相应的观念、价值的引导下,在与自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被再创造,累积、适变、呈现在今天的生产生活中,南音就是其中的典范,尤其是在非遗视野下的高校传承,泉州师院经过20年探索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南音办学,是在服务国家特需的基础上,竭力为中国的文化繁荣 ,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积极的努力与探索。”泉州师范学院社科处处长、音乐与舞蹈学院副院长陈恩慧教授表示,南音办学20年以来,培养了300余名南音本硕毕业生“反哺社会”,在学校、乐团等从事南音教学与推广,遍及海内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教授南音学生达20多万人,拓展了传统南音从“民间”到“民间”的传承路径,建构起“南音文化传承新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研讨会也吸引了不少学者、学子参会,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人类学硕士研究生黄心滢到场作了《闽南地方语境中的横抱“老”琵琶》发言,她认为南音传承保护要在尊重南音音乐本体的基础上,加大对南音馆阁表演实践的支持,并将其纳入学校音乐教育或美育鉴赏中;除此之外,可将南音作为公共场合的背景音乐广泛使用,使听者沉浸其中。
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它随闽南人的足迹传播至海内外,是联结国家之间友谊的桥梁与华人精神的纽带。泉州师范学院2003年首次将南音引入高校专业设置,在海内外首创音乐学(南音方向)本科专业;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开创了从一个“乐种”到一个“音乐专业”的办学历史,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