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拏云 文/图
崇祯十七年(1644年)发生“甲申之变”后,大明王朝崩塌。同年九月,泉州清源山上举办了一次吟游盛会,出席者包括蒋德璟、黄景昉、黄道周、林胤昌、周廷鑨等前朝旧臣。这次盛会虽以登临吟游的形式出现,实质上却是一次共商抗清的集会。会后,命运的齿轮继续转动,多位参与者迈向各自不同的结局……
相约举办清源游山大会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闯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长驱直入,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大明王朝彻底滑入终篇。这一年正好是农历甲申年,故史学家称这一历史事件为“甲申之变”。旧朝消失,新朝崛起,更迭的政权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以及一些政治人物身份的转变。而对于文人来说,亡国之痛、黍离之悲,更是对他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极大冲击。浓烈的故国之思,多舛命运和末世心理,往往交织呈现在他们的诗词歌赋当中。明末清初,诗词界的“变徵之音”便是由此而来。而就在甲申年九月十六日这天,泉州清源山中忽然聚集了一批明廷的旧臣以及30多位“文客”,他们相约至山中先酌乳泉,后憩南台,而后由紫泽宫上清源洞,一路看似只为赏景游吟。不过,这次集会后来被认为是一场秘密的商议抗清的集会。
集会的发端,源于漳浦人、大儒黄道周(号石斋)在九月既望(即九月十六日)当天,率一批门生乘车路过泉州。因与晋江人林胤昌(亦作孕昌,号素庵)是故交,所以相约于清源山。不过,黄道周这趟并非单纯来拜会老朋友,实际上他是为“复明”大计而来的。
在崇祯朝时,黄道周曾官至詹事府少詹事,但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被连降七级,贬为江西布政司都事,甚至被打入诏狱,后经多人求情方获解救。尽管被迫害至此,但黄道周对明朝忠心不改。崇祯十六年(1643年),他返回漳浦,并先后构筑明诚堂、邺山书院,为弟子们授经讲学。
崇祯十七年,当黄道周得知崇祯帝自缢而亡时痛不欲生,“率诸弟子为邺园,袒发而哭者三日”。大明虽亡,但在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拥立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此即南明第一个小朝廷。黄道周不负众望,被任命为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他于当年六月进《时务疏》,建议弘光政权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组织力量,抗击清军。九月初一,黄道周在邺山书院举行讲问大会,列席者达400多人,其中不少实为他招募而来的抗清义士。九月十五日,黄道周率一众门生,从漳浦出发,驱车前往南京赴任。中途路经泉州时,忆起此地有前朝的阁老旧臣,方与原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林胤昌相约举办一场清源游山大会,好与同气之人相商“复明”伟业。致仕归乡已达四年之久的林胤昌也是毫不含糊,立马联系前相国蒋德璟(号八公)、黄景昉(号东崖),以及吏部验封司主事周廷鑨等人,在清源山与黄道周一行人相聚,开启同游清源山的盛大集会。
为明朝覆灭而痛心欲绝
蒋德璟、黄景昉二人作为前相国(内阁大学士),身份特殊,也是此次黄道周赴泉最想拉拢到弘光政权内的人,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他俩在明亡前后的经历。
蒋德璟是晋江福全村人,他与林胤昌、黄道周同为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崇祯帝临朝之后,眼界开阔、精明干练的蒋德璟获得重用,从翰林院编修一路升至礼部右侍郎。崇祯十五年(1642年)六月,朝廷推选阁臣。崇祯帝在与蒋德璟对话之后,对他颇为满意,遂擢之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蒋德璟由是成为阁相之一。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进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崇祯帝提出要追加“练饷”,身为阁相的蒋德璟深知其害,力陈“练饷殃民”之弊,结果引得崇祯帝震怒,并大加斥责。不久,蒋德璟只得去职离京,南逃返乡。
黄景昉是晋江东石檗谷村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后被拔为庶吉士,得进翰林院。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已伏诛,阉党作鸟兽散。才思敏捷、胆识过人的黄景昉迎来崛起良机。在崇祯帝的赏识下,他从翰林院编修位置上,一直升至詹事府詹事,兼管翰林院。崇祯十五年,黄景昉在崇祯帝亲自“政审”之后,与蒋德璟、吴甡等人同时入阁,并为阁相。第二年,加封太子少保,任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副都御史惠世扬被任命后迟迟未上任,崇祯帝命削其官籍。黄景昉认为这样处理过于轻率,上表谏诤。崇祯帝又是大动肝火。于是,黄景昉上书引归。当年九月,黄景昉离京致仕返乡。
不难看出,蒋、黄二人的遭遇极为相似,他们都得到过崇祯帝的高度赏识,崇祯帝可以说对他们有“知遇之恩”。至于后来遭受排斥,则是因时局恶化、势难扭转而导致的君臣不和。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后,蒋德璟闻讯愧疚难当,自陈三罪,为王朝的覆灭而痛心。黄景昉则悲从中来,饮泣风中,在《闻甲申三月十九日京师报痛绝》一诗中写道:“徐乐憂崩土,于茲信有焉。将旗迟北指,儒议沮南迁。号咷巢焚旅,玄黄血战干。小臣肠断尽,辞阙甫经年。”在《哭临承天寺中》又写道:“大痛讵能忍,炎州六月寒。引声风送咽,倾泪海增澜。天降淫威爽,佛徵果报难。寺钟三万杵,何处望长安。”对故国之思,不绝如缕。
试图找回昔日的凌云壮志
在2004年出版的《清源山志》“艺文撷英”中,收录了林胤昌的一首《清源独闲诗》,该诗记载下了甲申年清源山盛会的经过。诗序曰:“甲申九月既望,漳黄石斋少宰,锋车过泉。时蒋八公、黄东崖二相国,先后予告归里,皆未及登清源也,因约林子、周子同登。先酌乳泉,憩南台,由紫泽宫上清源洞。少宰从游者三十人,皆文学高第。”文中的“周子”即指周廷鑨,而“林子”疑为颇有名望的山人林绥之(因史界未有定论,故仍称之林子)。
黄道周、林胤昌、蒋德璟、黄景昉,再加上林子、周廷鑨,以及随黄道周而来的30位门人,一行人浩浩荡荡向清源山中进发。由于林胤昌与山上寺庙内的僧人相熟,所以也有僧人一路相陪。从他们行进的路线看,是沿清源山中峰向上,先至著名的虎乳泉(亦称乳泉)品饮甘泉。为何选中此地?这里面是有玄机的。虎乳泉上方古道西侧有一块“练胆石”,其上镌有“君恩山重”四个大字,为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所题。众人观摩此石一是提醒大家勿忘前朝对自己的“恩情”;二来也是鼓励重拾俞将军的抗倭豪情,为抗清复明尽自己的一份力。已故泉州文史专家傅金星在《清源山历史上的一次盛会》一文中便称:“如云胜友齐登清源山,至虎乳泉,憩息酌泉,仰观俞大猷书‘君恩山重’而叹息……”
虎乳泉之上还有林胤昌于同年三月十四日镌刻的“卷石勺水”四字。此前有“邑丞镌德政颂”于此,后被林胤昌果断抹去。“卷石勺水”出自《礼记·中庸》的“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意指保护生境,方能源源不断地满足需求。群游之人观此石刻,亦被唤醒“守土卫境”之责。
一行人随后在南台休憩,再上清源洞,一路嵯峨蓊郁,尽收眼底。只不知一路上黄道周、林胤昌、蒋德璟、黄景昉等人都在聊什么,因事涉机密,后世未载。
从《清源独闲诗》诗序来看,众人最后是在暮色静垂之时,方经瑞像岩下山的,“薄暮迟归,复过瑞像岩,为蒋相国卜洛居”,并在此岩附近为刚从京城逃难返乡的蒋德璟暂时找了一处栖身之所。特地要到瑞像岩其实也是有讲究的,因为早在多年前,林胤昌就曾与蒋德璟夜宿于这里的天然石室,并“联句于此”。那时蒋德璟豪情万丈地诗云:“穿日天碍瓦,眠云地破痕。”如今日月几何,当年的凌云壮志尚存否?这是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的。
众人于山下挥手话别,僧人对林胤昌说道:“自有清源以来,未有今日之游之盛者——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天官。”三学士指的就是蒋德璟(东阁大学士)、黄景昉(文渊阁大学士)和黄道周(侍读学士);两天官则指林胤昌和周廷鑨(古称吏部为天官)。如此豪华的“盛会阵容”,却出现在了明亡之秋,不由得令人感慨万千了。
无可逆转的时代悲剧
在这场密办的集会之后,林胤昌以诗纪曰:“鹅溯追胜事,灏气满溪山。金马君同调,清风我独闲!忧时心似杞,抱膝鬓先斑;举目江河远,临流涕泪潸!虎硿犹佛守,龙驭几人攀!故国耆英会,新朝宰辅班……登陟知溪险,劻扶识步艰。微云初入襭,瑞像欲开颜。洞色分朝暮,潮声急往还。何须寻烂斧,蓬岛在人间!”诗中多处坦然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同时又鼓励前朝的耆英们再赴南明朝为官,继续以宰辅等身份为国奉献。当时黄道周60岁,蒋德璟52岁,林胤昌50岁,黄景昉49岁,而周廷鑨年仅39岁,应该说都还有余力再为新朝打拼。
这场密会所谈内容未见史载,但从后来黄道周、蒋德璟、黄景昉、周廷鑨都曾赴隆武朝为官(林胤昌因丁内艰,无法出山),隐约暗示他们达成了某种共拥贤主的协议。不过,为何他们不肯替弘光朝出力呢,这还得从弘光朝政的混乱说起。
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后,召蒋德璟入阁,但蒋固辞不受。不过,蒋德璟还是向弘光政权献出“中兴三策”,朱由崧“嘉纳之”。然而,由于朱由崧软弱无能,弘光政权掌握在马士英、阮大铖之类的权臣手中,他们根本意不在中兴南明,而只是想着利用手中的权力鬻官肥家,故而整个弘光朝上下被搞得一片乌烟瘴气。弘光朝同样召林胤昌为官,欲擢其为南京通政使司右通政,但林胤昌推辞不受。不久,林胤昌丁内艰,居乡守制,从此专注于讲学,不再出仕。
黄道周在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抵达南京,入朝见诸臣措置乖方,又听说好友刘宗周被逐,怒火中烧,便于二月赴绍兴敕祭禹陵不归。不久,弘光朝内便发生内乱,东林党人联合将领左良玉发动“清君侧”,讨伐马士英。清军趁机在豫亲王多铎的率领下,挥师南下,当年五月初即攻破南京,弘光朝宣告覆灭。同年,郑鸿逵奉唐王朱聿键入福州,与郑芝龙、张肯堂、吴春枝、黄道周等共拥立之,建号隆武。黄道周德高望重,晋升少保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英武殿大学士,后加封兵部尚书。蒋德璟、黄景昉与周廷鑨均受召起用,蒋德璟、黄景昉均官复原职;而周廷鑨起原官文选郎中,随后晋升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太常寺少卿,可谓平步青云。此时的他们,对恢复明室仍存有一丝幻想。
然而,隆武帝朱聿键虽处事英明,但奈何军权、财权全由郑芝龙掌握,无从作为。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决意血荐轩辕的黄道周,在郑芝龙拒绝支援的背景下,募众数千人,仅带微薄粮草,出仙霞关,向清军发起进攻。不久因孤军深入,黄道周兵败被俘。清廷多方劝降,他宁死不屈。隔年三月,黄道周在南京慷慨就义。在刑场上,他仰天高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闻者无不落泪。
隆武二年(1646年),洞知颓势无可逆转的蒋德璟、黄景昉、周廷鑨,相继从隆武朝辞官告归。当年八月,清军攻入仙霞关。九月,隆武帝在逃到汀州时遇害。消息传来,对蒋德璟打击巨大,他“涕泣不食”,不久病逝;周廷鑨则从此隐于家,清顺治九年(1652年),清廷下令征召他入京,不赴。康熙十年(1671年),周廷鑨卒于家;隆武政权失败后,黄景昉蛰居家中十余年,以著述为事。清康熙元年(1662年),黄景昉卧病在家,临终前写下两首诗:“国亡身合殉,家破弟先归。伤心陵北望,松柏不成围”“嬉游皆假合,啼笑亦随缘。耿耿孤明处,佯狂二十年”。从这两首诗来看,黄景昉至死也未能从亡国的悲凄情绪中挣脱出来。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