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有约 特色专题 直播泉州 读报 美食 健康 文旅 报料 视频 图片 创客 V R 县区

您的位置: 泉州网>泉州新闻
2023-03-17 08:48:18 来源:东南早报
宋元时代的泉州,成为“宗教博物馆”,世界多种宗教在这里广泛传播,民间信仰鼎盛,民俗民风淳朴,与之关系密切的木偶戏在此异常活跃。因而,民间木偶神像雕刻以及头戴制作工艺应运而生。

百年头戴寓美好

■本期执行 赖小玲 通讯员 鹿鸣 嘉斌

木偶神像头戴,是一种让人觉得有点神秘的传统技艺。

宋元时代的泉州,成为“宗教博物馆”,世界多种宗教在这里广泛传播,民间信仰鼎盛,民俗民风淳朴,与之关系密切的木偶戏在此异常活跃。因而,民间木偶神像雕刻以及头戴制作工艺应运而生。

作为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木偶神像头戴技艺融合刻纸、漆线雕、金苍绣等工艺,风格独特、气韵生动,有明显的泉州文化特征和代表性。

近日,记者到中山路采访了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新民,年过七旬的他,一辈子都在“打磨”这门技艺。泉州对百年中山路的保护,除了建筑本身,也应该包含着这些繁衍于斯,有着同样年轮符号或丰富于斯的传承技艺和记忆。

陈家人一家坚守这门技艺。如今,陈丰盛(右)继承了父亲陈新民的衣钵,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城隍公帽

百年技艺

小时候,陈新民看到祖父做的那些流光溢彩的神明头戴(佛帽),只是觉得这些“帽子”甚是漂亮,而真正触动他的是那些经历:原先,他们家做头戴的旧店位于中山南路的南岳后街,旁边有一个南岳宫,供奉的是赵公元帅赵天君。在该宫庙的不远处,就是富美宫渡口(现在防洪堤所在位置),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渡头之一,是连接内地与出海货贸集散的重地,这里有不少来自蚶江、海尾、溜石等近海渡口的渡船来来往往,每天也有许多搬运工人在这里忙得汗流浃背,甚是辛苦。那时,该渡口经常发生洪水,而中山南路地势较低,经常受水淹之苦。

“1958年,我7岁,发了一次大洪水,我为此跑到西街亲戚家住了3天。”回忆起来,陈新民仍心有余悸。因为洪水和存在的水上风险,这些在渡口来来往往办事的人们经常会到南岳宫、富美宫祈求平安。小小年纪的他,已经能感受到泉州人在艰难条件下,那种重乡崇祖的生活哲学和爱拼敢赢的精神气质。也就是在那种环境下,陈新民对祖父充满了崇敬之心,觉得它的意义在于传递美好。

加上自幼接触民间木偶神像头戴工艺制作过程以及深受民间传统文化的熏陶,陈新民对神像与木偶头戴制作手艺开始情有独钟并渐渐沉迷其中。

据泉州市非遗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陈新民的曾祖父是清末永春姑山人陈乌库(1850—1911年),在泉州新门街开设布袋戏木偶头盔制作坊。其三子陈天波,也就是陈新民的祖父,自幼聪明好学,在家习艺,全面继承其父头戴制作手艺。1930年间,在泉州中山南路南岳铺设前店后厂店号“凤冕斋”,从事制作木偶头戴,也制作各种类型的神像头戴。1972年,陈新民师承祖父陈天波学艺,在祖父直接指导下,继承了一整套传统制作技艺。他走访了闽南地区各大寺庙、道观,在坚持传统手艺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感悟与审美,不断汲取业内制作所长,丰富闽南特色手工艺,制作出更美观、更精致、更符合各神明的头戴,使木偶神像头戴在造型及舞台演出上更具观赏操作性。

小型的上帝公头戴和青山公头戴

保生大帝头戴

斗帽

工序繁杂

别看小小的木偶头戴,其实内含乾坤。

头戴的基本工序为模型、帽简成型、搓铁丝、纸丝、出图样、用明胶粘合、胶底、粉线工艺、加固涂漆底、贴金箔、安装等。其制作流程繁琐,纯手工制作,靠口传身授方得其精。所需要的材料为铁丝、牛皮胶、铁漆、胶片、金箔、缎布、绒球等近20样,其中还不包括一些细部的琐碎零件。而各式各样的制作工具,更是涵盖了诸如模具、蜡版、电烙铁等。

“像这个漆线也是比较复杂的,要用漆线土,搓成这么细的线,然后再把它弄成各种吉祥物的形状。”陈新民介绍到,制作技艺中,胶底粉线工艺是比较重要的。在毛坯和纸样加工好的基础上,还需上浓胶水,为上粉线打底,然后再用牛皮胶或明胶用特制容器煮成黏稠状,掺和已筛细的石粉,经研磨调和后,装在粉筒中,安装上自制的粉线头使用。通常情况下,一两个较为简单的头戴至少需要两遍的粉线工序,而大部分头戴则根据要求和头戴的需要而重复多次粉线工序,以塑造立体感。

陈新民说,头戴制作完还需要晾晒,因此天气便成为头戴制作最大的制约因素。天气好时,完成一个普通的头戴需要一周左右;天气不好,则需要十来天才能完成一个。

同时,在拼装造型的过程中,不仅要讲究色彩搭配,还要协调比例大小。对这些,陈新民早已熟能生巧。

“除了要有熟稔的技艺,你对所搭配的神明形象要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不同身份、不同形象的神明,其头戴造型都不同,比较常见的有:王帽、相帽、帝帽、千岁帽、帅盔、凤冠等。”

陈新民告诉记者,对头戴样式以及制作工艺、工序,其祖父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手记。

“那是他用毛笔一笔一画写出来的。”

神像木偶头戴制作技艺与泉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其制作的各种头戴基本沿用明朝官职风格。因其制作工艺独特,是闽南名牌手工艺品,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珍贵的文化研究价值和较高的观赏收藏价值。除了闽南各地,它也深受中国台湾地区及印尼、新加坡等地人们的喜爱。

仙公帽

关公盔

八爷帽

匠心不移

从懵懂的少年到年过七旬,陈新民一直在坚守。

他认为前来定制头戴的人,都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都有一份对生活的热情,所以不管再难的挑战,他都欣然接受并全力以赴。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代,陈家人也没有放弃这门祖传手艺,甚至想方设法为它的传承打下了更牢固的基础。“每个神像的头戴样式都是有标准的,现在做的款式都是祖上传下来的。”陈新民的祖父在世时,用毛笔写下木偶头戴制作的种种,包括26个行当的名称,如皇帝、宰相、元帅、先锋、凤冠等,以及不同帽子的款式、尺寸。除了祖父,陈新民的奶奶一直坚持做到80多岁才收山,目的也是为了弘扬这项家族技艺。

这几年,也有人上门来找陈新民拜师学艺,但因过于复杂和精细的手工要求,以及其他一些原因,至今没人能坚持下来。

令人欣慰的是,以前对手工不感兴趣的儿子陈丰盛,近年来被父亲每天反复翻看曾祖父那本手记、每天不断琢磨技艺的举止所感动,如今的他,毅然接过父亲的衣钵,并适应社会需求,计划将头戴发展成家居装饰品或个性特制品,让头戴带着美好的祝愿和期盼,走进寻常百姓家。

陈天波留下的手写资料,内容包括26个行当的名称,如皇帝、宰相、元帅、先锋、凤冠等,以及不同帽子的款式、尺寸。

陈新民自己熬煮的牛皮胶。他认为,手工制作的东西好,就是因为讲究各种细节。

粉线完等待晒干的半成品头戴

制作过程中,胶底粉线是非常精细的一道环节。

责任编辑:
泉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

合作:15880996339 0595-2250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