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日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梦天实验舱燃烧科学实验柜日前成功实施首次在轨点火实验,验证了空间站燃烧科学实验系统功能的完备性以及整体实验流程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为后续空间科学燃烧实验项目打下良好基础。
燃烧柜科学实验系统主任设计师、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会龙介绍,此次点火实验采用甲烷作为燃料,先后两次点火共持续约30秒。
实验前,在地面科研人员的协同下,航天员将点火头安装在气体实验插件中,并将气体实验插件安装至燃烧科学实验柜的燃烧室中。之后,燃烧科学实验柜自动完成燃烧环境气体配置、燃料气体喷出、点火头加热点火、参数采集与光学诊断、循环过滤及排废气等系列动作。
高速相机下传的实验画面清晰展现了甲烷预混火焰(内圆锥状火焰)受扩散火焰包围的形貌。“由于不受浮力的影响,外部的扩散火焰与地面相同实验结果相比更为短而圆。”燃烧科学实验责任科学家、清华大学副教授刘有晟说。
刘有晟介绍,微重力环境能够排除浮力对流,抑制颗粒或液滴沉降,微重力燃烧实验能为燃烧理论和模型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据悉,我国在微重力燃烧科学领域规划了包含79项实验目标在内的10个研究计划,预计将在2023年底前完成40次以上的在轨燃烧实验。这些实验将为我国微重力燃烧领域取得第一批空间站实验数据,服务于地面和空天燃烧应用装置和材料合成相关理论发展。
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空间应用系统梦天实验舱任务总体主任设计师贺宇峰介绍,自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以来,梦天实验舱各科学实验柜陆续完成了供电检查、基本功能自检,并进行功能指标测试及参数调优,按计划开展了舱外载荷保温、高精度时频柜和超冷原子柜真空保持、有效载荷在轨测试等50余项任务。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