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影像 眼界>
2023-02-20 08:16:15来源:泉州晚报
“当时再忙也要时不时给自己停一天工,四处去画画、去记录。”

□记者 郭芳蓉 文/图

在泉州老城区,总是能看到一个骑着自行车,背着一个旅行包,随时可能坐下画画的老者。他不时出现在各地游客的镜头里,宛如一道独特的泉州风景。

近日,记者在西街偶遇了张和平。他头戴帽子,坐在随身带来的椅子上,左手扶着画纸,用文件夹当垫板,右手拿着铅笔,时不时抬头看看前方的景致,再低头认真地画着。不时有游客驻足观看,而认真作画的他丝毫不受影响。

专心画画的张和平成为游客眼中的风景
东西塔
涂门水关

张和平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老泉州”,如今已经71岁。他曾经在电器厂当工人,1986年出来打短工,从那时起喜欢上泉州文化。“当时用过‘傻瓜相机’拍照记录,觉得没有味道,应该用手中的画笔记录泉州,记录这些城中旧迹。”从未学习过绘画,不会油画、水彩等绘画形式,他便想到儿时曾用铅笔画画,于是开始了自己的铅笔速写生涯。

“当时再忙也要时不时给自己停一天工,四处去画画、去记录。”张和平告诉记者,他曾经每天就带两个馒头、一壶水,骑着一辆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城里城外。在他的眼中,这样的行为是一种“撒野”,也是至今“改不了的习惯”。“36年来,我记录了泉州,也学到了很多。”

多年来,他已经画了上千张作品。在这些画作中,有著名的景点东西塔、西街、清源山,也有传统牌坊、旧道路等如今不复存在的景致。金鱼巷里的金鱼桥、涂门水关、五里亭的十八台阶……这些老泉州“物件”都在他的画作中留存了下来。“这些画里的地方有的现在已经不在了,我刚好以自己的方式和感觉将它们记录下来。”他翻看着文件夹里的一张张画作说道。他画画有着自己的一套原则,希望绘画具有生命力,“以图表文,以文达义”。在他的眼中,每一张画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如今,张和平心血来潮时依然会出门画画。游走大街小巷,他接触到很多游客,有时也会向游客推介泉州的历史文化。

“特别期待您能出一本画册,并把每张画的故事写出来,那一定很有意思。”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先生说,他很幸运遇到张和平老师,听他讲述老泉州的故事。

张和平告诉记者,不久前他结识了一位忘年交好友,就是《泉州晚报》此前报道画百扇古城家门 记录泉州烟火气一文主角——林小斌。同样喜欢用画记录家乡,他认为这是他们作为画者的一种共识,也是文化的传承。

“坚持一个不能用来养家糊口的兴趣36年,令人敬佩,也值得我学习。”林小斌说。


责任编辑:
泉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