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州2月7日电 (蔡敏婕 文朝阳)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7日发布消息称,中国医疗专家首次创新放疗“减毒”技术,在确保疗效的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预计使99%鼻咽癌患者受益。该项研究在线发表于国际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
鼻咽癌具有明显的地区流行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尤为高发。咽后淋巴结是鼻咽癌首站淋巴引流之一,初诊时转移率高达70%至8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毛燕萍说,全咽后淋巴结区预防照射是初诊无转移鼻咽癌的标准放疗,但是放疗相关毒性大,放疗后晚期吞咽困难发生率为35.4%。这些吞咽困难的患者中有66.9%会发生误吸,食物部分被吸入气道;12%会因吞咽困难进展为吸入性肺炎;10%不能正常饮食,需要依赖鼻饲管或者胃造瘘。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专家团队发现,咽后淋巴结分为内侧组和外侧组,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主要发生在外侧组,内侧组发生率不超过1%。
调强放射治疗可以提供更好的肿瘤靶区适形性、更高的靶区剂量覆盖以及更优的正常组织保护,近年来,该技术已取代二维常规放疗。在调强放射治疗模式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马骏等牵头联合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及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的3期临床试验,比较了鼻咽癌内侧组咽后淋巴区豁免放疗(简称:内侧组)与标准放疗(内、外侧组均接受放疗)的临床结果。
结果显示,在鼻咽癌患者中,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在内侧组和标准放疗组相似。而内侧组放疗相关毒副反应发生率更低,其中,在晚期吞咽困难发生率方面,内侧组较标准放疗组降低9.6%。与此同时,内侧组在健康状况、社会功能、是否容易疲劳等方面的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标准放疗组。
据介绍,该研究有效减少了对咽缩肌等吞咽相关结构的照射,并确保了患者治疗效果不降低,今后有望改写临床鼻咽癌治疗指南。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