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影像 眼界>
2023-01-31 10:49:23来源:东南早报
昨日夜幕刚刚降临,南安英都万人空巷,延续了500多年的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安英都拔拔灯如约而至。26支灯阵从四面八方汇集,沿着指定路线进发,穿梭在大街小巷,形成绵延千米的红色“灯龙”。

南安英都人用“拔灯”这种传统而又独特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灯龙”过境之处,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灯绳上每50厘米挂一盏花灯

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前来参加民俗活动

拔拔灯“灯阵”的长短,视房族人丁多少而定。

■摄影:吴嘉晓

■文字:林福龙 黄瑜鹏 杨君瑜

昨日夜幕刚刚降临,南安英都万人空巷,延续了500多年的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安英都拔拔灯如约而至。26支灯阵从四面八方汇集,沿着指定路线进发,穿梭在大街小巷,形成绵延千米的红色“灯龙”。“灯龙”随着人群徐徐前行,花灯前后晃动,摇曳生姿。各灯阵还伴有礼鼓、腰鼓、管弦乐队,载歌载舞的英都人用传统而又独特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丁兴旺。

据悉,南安英都拔拔灯源于南宋纤夫“拔船”,定型于明万历年间,以游灯为主题,是一项综合了民间信仰、岁时节令、民间舞蹈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民俗娱乐活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4岁高龄的廖榕光是南安市英都镇英东村人,也是拔拔灯的代表性传承人。聊起“拔灯”习俗,老人家兴致勃勃。他介绍,从供天开始,敬神、缚灯、会灯、起驾、脱壳、谒祖、迎灯、回銮,到最后报灯,一共十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程序都代表不同寓意。“拔拔灯是一项全民参与的民俗文化活动,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佐证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内河驿渡的繁荣历史,艺术地再现了古代英溪纤夫拉纤拔船的场景,也是泉州城乡元宵踩街的历史渊源之一。”

责任编辑:
泉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