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视频号发布温州群舞节目《擂鼓迎归帆》,该节目配乐《乞鸟歌》令泉州人倍感亲切——
温州舞蹈节目《擂鼓迎归帆》(视频截图)
泉州网1月12日讯(记者 张素萍 潘登 文图)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视频号发布温州女子群舞节目《擂鼓迎归帆》,节目音乐即温州《乞鸟歌》,用地道的“泉州府城腔”口音演唱,令许多泉州市民倍感亲切,也引发了不少网友关于温州洞头区及《乞鸟歌》与泉州渊源的探讨。
温州女子群舞节目
配乐闽南语民谣引关注
1月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视频号以“我要上春晚”为关键词,发布了一条时长约6分钟的舞蹈节目视频《擂鼓迎归帆》,并配发文字:“鼓声清扬,舞步灵动,《擂鼓迎归帆》点亮百年非遗技艺,让传统文化焕然新生。”
据了解,女子群舞节目《擂鼓迎归帆》由温州市委宣传部选送,温州市文化馆表演。节目根据温州洞头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脚擂鼓”改编而创作,通过艺术创作转化为舞蹈形式,挖掘“脚擂鼓”的文化,展现了大海边、月夜里,伴随着擂鼓声声、海潮阵阵,海边女子心怀期盼迎接满载而归的家人的美好意境。
令人惊讶的是,该节目的配乐,是一首用闽南语演唱的温州《乞鸟歌》。在地道的泉州府城腔闽南语演唱下,《乞鸟歌》的歌词娓娓道来:“乞鸟乞溜溜,恁翁去泉州,泉州好所在,爱去毋爱来。娘阿娘,不要哭,十日八日就会到;头帆拔起嗦嗦吼,二帆拔起到宫口……”
在该节目的评论区,不少网友纷纷点赞“脚擂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评论“温州洞头岛居然还有原生态的闽南语民谣”“擂鼓擂出了百年遗产”……许多泉州网友表示:“听完这首民谣,感到亲切的同时还很感动!”
洞头海岛资源丰富,风光绝美。
温州洞头区民谣
蕴涵浓浓泉州情愫
据了解,《乞鸟歌》在温州市洞头区流传了数百年,歌曲表达的是年轻妻子对出海打鱼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奇特的是,这首特色渔歌不仅歌谣提到“泉州好所在”“从泉州来的双帆大船,过几天就归港了”,而且整首歌用泉州府城腔闽南语演唱。
为何这首脍炙人口的温州民谣是用闽南语演唱的?为何歌词中多次提到泉州?这其中有何渊源?
泉台传统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闽南语专家王建设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民谣《乞鸟歌》充满生活情趣,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乞鸟’应为闽南语‘客鸟’,就是喜鹊,歌词是借丫鬟口吻来表达妻子对丈夫的思念。”王建设认为,难能可贵的是,温州洞头区至今仍保存着地道的泉州腔府城音。
据介绍,明清以后,伴随着闽南人向外拓展的脚步,闽南文化随之不断向外传播,内陆地区传至潮汕、江西、浙江等地,向东跨越海峡到台湾,向南下南洋到东南亚,并辐射到日本、韩国等。
“民谣《乞鸟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经济生活,佐证了温州洞头与泉州的情缘。”据温州市洞头区人民政府官网《洞头民谣蕴涵泉州情愫》一文介绍,洞头区操闽南语居民的先辈,相当部分来自泉州。1991年洞头县地名补查时发现,收集到的闽南语区150余部不同村居、不同姓氏的宗谱中,有近一半的先祖来自泉州及所辖的惠安、晋江、南安、永春、石狮等地。这些居民虽迁居洞头,仍眷念老家,所以歌谣里才有“泉州好所在”的感叹,语言上300多年闽南腔不改,生活中仍保留许多泉州习俗。
温州洞头花岗渔村遍布石头房,全村人都讲闽南话,居民的先祖大多来自泉州,堪称洞头版的樟脚村。
两地海上交往频繁
大量泉州人曾北迁温州
“历史上,泉港峰尾镇就有大量渔民迁居温州洞头、平阳,如今两地结亲联姻、亲戚往来很常见。”泉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刘荣成博士是泉港峰尾人,他告诉记者,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到了明清时期,虽然泉州港逐渐衰落,但泉港凭借天然良港、造船技艺以及航海技术,成为海上重镇。其中,峰尾镇作为泉港历史上唯一的古城,也是一个集海洋捕捞、码头航运和海上贸易于一体的重要港口和天然避风港,峰尾人世代以海为田,以船为家,以渔为业,他们曾乘坐一艘艘福船驶向蔚蓝,播撒海洋贸易的种子。
刘荣成博士介绍,每年夏秋之交,峰尾渔民会到浙江舟山渔场打鱼,有渔获就有贸易,有贸易就有往来,进而形成庞大的海上物资供应服务体系。随着交往频繁,浙江洞头诸岛的特产如海蜇、虾皮等源源不断输向泉州,来来往往的渔船在两地之间穿梭,两地百姓也联姻通婚。
“地理地缘让泉州、温州形成共同的‘海洋文化’,而大量泉州人口北迁温州,促进了亲缘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原温州师范学院教授黄世中曾发表探究温州与泉州亲缘文化的文章《一脉相承各居强势》,他认为,泉州、温州同处我国东南沿海,山多田少,借舟船以居间贸易,两地造船业非常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同时,明末清初大量泉州人北移温州,他们多以聚居形式结成村落,在海岛、海湾或半岛形地块生存繁衍,至今玉环、洞头、平阳、苍南等地仍多闽南方言,大多为泉州移民。
“民谣《乞鸟歌》是海丝文化的见证,也是海洋民俗文化的珍宝,值得保护。”刘荣成博士说道。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