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月6日电 (记者 陈静)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乳腺癌正逐渐变成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病”。淋巴结腋窝转移严重制约乳腺癌患者疗效和生存期。
中国医学专家的最新成果显示,乳腺癌转移亚群主要分布在原发病灶边界——即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交界部位。这一发现表明,原发灶边界区域的细胞具有更强的转移能力,其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为后续乳腺癌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提供了新的思路。
据悉,顶尖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刚刚在线发表相关研究成果。这意味着,未来,临床上可甄别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的乳腺癌患者,并开发特定的药物和治疗靶点,进而实现降低早期乳腺癌转移发生几率。这项乳腺癌单细胞转移机制和特点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余科达教授带领团队,联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临床上约有30%的患者首诊已经发生转移,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占乳腺癌患者25%左右。据统计,患者预后随着乳腺癌阳性淋巴结数量的增加而变差。
“肿瘤转移或肿瘤细胞在全身扩散,是造成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邵志敏教授强调,临床研究者亟需聚焦这一问题,找到乳腺癌细胞“跑”向腋窝淋巴结等脏器的转移机制和细胞特点,进而寻找出能够“阻断”这一通道的药物或治疗靶点,进一步提高患者疗效。
研究团队历时2年,运用相关新技术,精准发现乳腺癌中是哪些细胞转移到了腋窝淋巴结以及这些转移细胞的特征。“既往的研究更多关注淋巴结转移的肿瘤微环境。”余科达教授说,我们研究聚焦揭示肿瘤转移细胞特点,以及乳腺癌细胞腋窝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机制。余科达教授进一步解释:“研究团队发现从乳腺癌转移细胞在‘跑’向腋窝淋巴结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细胞能量代谢模式,从而支持自身突破转移路径上的各种障碍,最终完成远处转移。”
余科达教授指出:“如果能够通过新的药物或者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来调节甚至逆转这样的代谢转化机制,未来我们就可能阻止乳腺癌细胞从原发灶转移到腋窝淋巴结。”据透露,余科达教授团队基于此次研究成果,就开发新的药物和发现潜在有效治疗靶点持续攻关。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