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芳蓉 通讯员 刘杰斌
近日,晋江首次记录到豆雁,共有7只,引起了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媒体及许多市民的关注。记者了解到,受气候因素影响,今年雁鸭类提前一个月来访。近阶段,泉州市陆续记录到多种新的鸟类。
豆雁引起
央视新闻客户端关注
“豆雁一般繁殖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至贝加尔湖的泰加林和树木繁茂的苔原带,越冬在日本、朝鲜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带。”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介绍,豆雁看起来和家鹅、鸭相似,但成年时体形较大,可高达90厘米,展开翅膀可达1.8米,足有家鹅的两倍大。此外,豆雁还能在空中飞翔,展翅高飞后,可以排成整齐的“一”字或“人”字形,十分壮观。
此次豆雁在泉州晋江的发现经过央视新闻客户端的报道后广受关注,各级媒体纷纷报道。
据悉,豆雁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它们在中国是冬候鸟,通常每年8月至9月离开繁殖地,10月至11月飞临我国越冬。迁徙期间和冬季主要栖息于沼泽、湖泊、沿海海岸和农田地区。
近期泉州新增多种鸟类
不久前,泉州观鸟爱好者郑榕凯在德化龙门滩水库附近的农田里观测记录到了来泉越冬的栗鹀(wú)。加上此前不久在晋江九十九溪被记录的栗耳鹀,泉州再添两种鸟类记录。栗鹀、栗耳鹀,一起被正式记录为泉州的第336、337种鸟类。
吴轲朝告诉记者,栗鹀主要繁殖于较为开阔的稀疏森林中,营巢于灌丛茂密的山坡,迁徙及越冬时活动于低海拔的山麓林缘、田间树林、耕地、稻田和灌丛草地,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兼食昆虫等。“栗鹀比较少见,这次在德化出现,应该是来泉越冬的候鸟。至于之后会不会长期待在泉州,还需要继续观察记录。”
据了解,加上今年5月份发现的硫黄鹀,至今泉州有记录的鹀类共有15种,包括2021年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黄胸鹀及其他白眉鹀、黑头鹀、黄眉鹀、灰头鹀、小鹀等。
此外,9月时白眉鸭造访石狮,观鸟爱好者董帝伟在泉州湾石狮段附近拍摄到70余只。此次记录图片与视频清晰完整,白眉鸭也正式被记录为泉州市第334种鸟类。而在10月,泉州河口湿地保护区内有多位观鸟爱好者拍摄到黑眉苇莺的身影,此鸟被记录为泉州市第335种鸟类。
加强爱鸟护鸟在行动
“泉州频繁新增鸟类,得益于泉州的生态持续向好。希望广大群众能够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并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助力保护鸟类的家园。”吴轲朝表示,受气候因素影响,今年雁鸭类提前一个月来访,石狮湿地公园及泉州湾一带出现“新鸟”的可能性加大,有关方面应做好护鸟准备。
记者了解到,为了爱鸟、护鸟、观鸟,在晋江陈埭镇沿海大通道外侧,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建成了一个鸟类监测塔。这个鸟类监测塔为一颗“巨蛋”的形状,有四层楼高,周边还散落着几片“蛋壳”。此地主打鸟类科普基地,目前鸟类监测塔、观鸟屋等均已完工,明年还将继续进行后续提升,利用现有护廊打造鸟类科普长廊。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