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有约 特色专题 直播泉州 读报 美食 健康 文旅 报料 视频 图片 创客 V R 县区




您的位置: 泉州网>泉州新闻
2022-10-28 08:34:56 来源:东南早报
关于椅子的发展历史,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从低到高。唐五代及之前,人们多是“席地而坐”。直至宋朝,椅子的造型从低矮转变到高足,人们的起居方式也由“跪坐”发展到“垂足而坐”。尤其是在宋元时期,高足型的椅子流行起来,上至皇室宗亲、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使用。

■本期执行:张美娟

太师椅、官帽椅、圈椅……你可能不会想到,这些名字看上去充满“历史感”的各式椅子,它们真的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溯到宋朝。

关于椅子的发展历史,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从低到高。唐五代及之前,人们多是“席地而坐”。直至宋朝,椅子的造型从低矮转变到高足,人们的起居方式也由“跪坐”发展到“垂足而坐”。尤其是在宋元时期,高足型的椅子流行起来,上至皇室宗亲、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使用。

由此,不管是日常的“坐”而论道,还是一些重要仪式的交际礼仪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跪”为主的礼节逐渐演变成了“椅”礼相待。

《清明上河图》中的商店里已常见高型家具

宋代 《蕉荫击球图》中的圆背交椅,是太师椅的早期款式。

历史:溯源唐宋 礼仪讲究

据文献记载,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代,可追溯到汉魏时传入北方的胡床。

古代,人们最早是“席地而坐”,这里的“坐”,即“跪”也。这种双膝着地、上身重量落在脚踵之上的“坐”,在当时是一种精神的自我约束,也是形式上对他人最大的尊重。

从唐代开始,椅凳的使用渐渐多了起来,但此时,椅子的出现还没有取代坐榻的传统地位;直至宋代,垂足而坐逐渐成为主流,高足型椅子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如在宋代《清明上河图》中的商店里,无不陈放着各式各样的高型家具。

后城一古大厝厅堂保留着晚清的摆设

中式古大厝厅堂(肖小俊/摄)

明、清时期,椅子的种类进一步丰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靠背椅,如一统椅、灯挂椅、梳背椅等;另一类是扶手椅,像官帽椅、玫瑰椅、圈椅、交椅、太师椅、宝座等。这些坐具设计并非简单供人坐,还体现了家族的社会等级或荣誉、内外区别、长幼之别等方面。

太师椅常作为厅堂的重要部分,凸显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圈椅、官帽椅在古时也是社会地位较高的特定的人才能坐的。不像现在,餐厅、书房或茶室,随处可见其影子。

“闽南古大厝厅堂椅子摆设是有讲究的。辈分高、地位高的座位处于上位,晚辈、地位低的座位分列两旁,并按年龄排序。同辈或地位相同的座位可并排放置。”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会高级专家杨桂林表示,在泉州古大厝里,厅堂是最核心所在,是迎宾宴客、长幼教谕、喜庆祭祀、日常三餐等活动的场所。同时又是对家风家训的传承,对礼教遵循、流传后代的一个见证。

福建民间文学交流中心研究员、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洪泓表示,厅堂摆设也是一个家庭对外的展示窗口,桌椅的陈设彰显着家庭与宗族的身份、实力与底蕴。椅子材料包括花梨木、紫檀、红木、杉木等,对椅子材料的选择,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财力和品位。“所以说,椅子也是一个家庭的门面、台面。”

关于福建的黄花梨,宋代大官赵汝适记载了一段沿海贸易的情况:泉人(即泉州)多以为器用,如花梨木之类。……俗以贸香为业,土产陈香,……花梨木……黄腊,石蟹属其货。可见当时“花梨木”等贵重舶来品已渗透到泉州富裕阶层生活中。“泉州有个俗语‘尿壶黄梨木’。”洪泓说,这或许可见证古时泉州的经济繁盛。“旧时,由于市场的需求,还形成了一种家具专业木匠。家庭富裕的人家,都会请木匠师傅到家里做古眠床、家具,雇主要包吃包住,直到家具完工。”

据介绍,古代家具装饰手法多样,常采用刻线、浮雕、透雕、圆雕等木雕装饰手法,也有采用镶嵌、绘画、五金件装饰的。装饰图案也很多样,有云雷纹、回纹、饕餮纹等吉祥纹样。

第一把“交椅”地位显著

具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官帽椅

作用:促成合餐 改变习俗

椅子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洪泓介绍说,椅子出现前,由于案几低矮,坐姿容易不适,人们围坐在一桌前吃饭很困难,所以那时一般都是分餐制。聚餐时,人们分别就座于各自案几前,桌上摆上一套相同的饭菜,大家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

高足型椅子逐渐成为主流后,桌子、台案等开始出现,这奠定了围炉的物质基础。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八仙桌的出现,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成为习俗,分餐制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合餐制。

古时,大户人家的厅堂两侧会各摆设一张半月桌。洪泓说:“当时,一年一般会有三次的家庭围炉。围炉时,就将两张半月桌合并成圆桌,寓意家庭和睦。所以泉州有句谚语:‘清明没回来没祖,春节没回来没妻,七月半没回来没谱。’也因此,闽南语很形象地把聚餐称作‘吃桌’。”椅子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起居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礼仪制度,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塑造有很大的影响。它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闽南厅堂:太师椅曾是标配

历史已走远,但在旧时闽南古大厝厅堂的传统家具身上,还是能看到曾经的身影。

在闽南,厅堂是古大厝最讲究陈设的地方。厅堂中的家具,早在宋代就有一定的陈设内容与格式;到明代后期逐渐形成了风格,并迅速流行起来;后到清代,厅堂逐渐形成固定性陈设,并大致延续了下来。

现代太师椅客厅摆设

洪泓告诉记者,家具是闽南古建筑的一个配套。闽南建筑结构是四四方方的,所以很讲究中轴线厅堂的摆设,如“光厅暗房”,就是厅堂一定要亮堂,而房间要暗。厅堂是用来接客、会见的场所,是家庭对外的展示中心。厅堂的配套就是椅子,大多以太师椅(圈椅)为标配,配以条案、八仙桌、茶几等家具。

位于泉州市区后城40号的古大厝,现今厅堂的家具摆设仍保存着清朝时期的格局。记者看到,古大厝厅堂正中照壁最上方悬挂着“琴韵书声”的匾额,下方正中垂挂一幅“清源胜境图”山水画,左右两侧搭配楹联一对。山水画之下设有长条案,条案上一边摆放着钟,另一边摆放着瓶子,寓意“终生平安”。条案前,一张八仙桌,两侧是一对太师椅,仅家中主人或长者可坐。厅堂两侧对称摆放着两组太师椅及茶几,用于日常招待客人。“这也是旧时典型的古大厝厅堂摆设。”洪泓说。

明式家具圈椅

官帽椅在现代茶桌中常见

电视剧《梦华录》中的宋朝椅子

太师椅起源于宋代,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

宋代张瑞义的《贵耳集》一书中提到,某天,当时的宰相秦桧坐在椅上仰头放松,头巾却掉在了地上。吴渊为了奉承秦桧,于是让人在椅圈上加装了荷叶形托首,“太师椅”由此产生。

明代太师椅仍很流行,但椅形已不是带荷叶托首的交椅了,而是将下部框式方座、上部安栲栳样椅圈的圈椅称为太师椅了。

清代太师椅是厅堂的主要用椅。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并与圈椅区分开来。后太师椅发展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与庭院中的典型厅堂家具,或布置于供桌两边,或设置于厅堂东、西两边。除了对使用这种椅子的官宦、长辈们表示尊敬外,还因为这种椅子以太师、少师为寓意,制作时常以大狮、小狮为装饰,象征为官家之椅。

直至清中期,南方家具生产蓬勃发展,原为官家之椅的太师椅,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太师椅椅背中间通常镶嵌圆形的云石或瓷板画;椅背与扶手重雕刻,常饰花纹有卷草、云纹、灵芝、莲藕、花枝等。

如今,椅子的样式更是越来越多样,但不管如何变化,它依然在见证着我们对祖先的敬重、对礼教的遵循、对文化的传承。

责任编辑:
泉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

合作:15880996339 0595-2250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