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8月27日讯 (记者张素萍 通讯员黄凯杰)25日晚7点,夜色笼罩下的泉州中山公园,草地上突然亮起一团红光,在灯光的映衬下,泉籍艺术家吴达新的最新艺术作品《红色的蜻蜓》正式点灯,吸引了全场目光。
《红色的蜻蜓》25日晚在泉州中山公园亮灯 (图片来自@泉州影像)
在中山公园的绿茵上,这只“红蜻蜓”以平衡的姿态立于钢柱之上,两侧翅膀张开,似要振翅飞翔。据介绍,该作品整体高9米、重达3吨有余。其中,“红蜻蜓”的身体是由带有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底盘组成,一侧翅膀由光伏发电板组成,其接收的电能会储存到电池中,进而点亮另一侧的不锈钢翅膀。
“小时候常看见蜻蜓,尤其是在外婆院子里捕捉蜻蜓的画面,仍然记忆犹新。”吴达新说,追逐、捕捉蜻蜓是童年的一种乐趣,也是幸福的回忆,如今蜻蜓已难得一见,儿时的欢愉也只能追忆。因而,当他在南京滨江鱼嘴湿地公园无意中再次见到蜻蜓时,一下子就唤醒了脑海中埋藏已久的回忆,触发了创作“红色的蜻蜓”雕塑的灵感源泉。
《红色的蜻蜓》亮灯(图片由@泉州影像提供)
从灵感变为作品,过程并不容易。吴达新直言,作品创作难度很大,一方面是如何利用新能源实现自动供电,另一方面则是重达3吨的作品怎样才能在9米高空保持平衡。为此,他特地前往北京向神舟七号设计团队请教作品创作的可行性,并邀请他们提供技术支持,最终利用“三点重力平衡”的物理特性,完成了这个“异想天开”的作品。
吴达新从小生活在泉州中山路,中山公园是他的童年乐园,能将作品安置于此,也是他儿时情怀的寄托。“作品制作难度颇大,我便先行在家乡亮相测试,希望能为家乡增添一道亮丽的景观。”吴达新表示,测试期间,主要观测太阳能供电运作情况以及作品在刮风、下雨等天气下呈现的状态。
走过世界多地之后,吴达新愈发感觉故乡泉州是他艺术创作的宝贵土壤。2019年,他从北京回到家乡,组织、举办各类展览及交流活动,期待让古城的艺术气息焕发新活力。他表示,作品《红色的蜻蜓》运用“科技+工业”的表现手法,旨在强调找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平衡点,体现绿色环保的主题,同时也寓意着找寻最初的美好。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