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 品质标杆——泉州传承弘扬“晋江经验”系列综述之三

产城融合 品质标杆

晋江以“全市一城、城乡一体”的布局推动城市化建设,城市环境焕然一新。图为晋江南岸生态公园。(陈起拓 摄)

泉州网8月17日讯(记者 殷斯麒)“人才服务让我们扎根下来!”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院副院长闫文飞感受到对人才的求贤若渴,他和同事从往返北京总院和泉州“月月飞”,到把家人带来定居“年年住”,研究院人员也从筹建时的3人增加到如今的60多人,大部分是“新泉州人”。

“家在哪里,心就在哪里。扎根之后,就不想走了。”福建约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在晋江三创园安顿后,带领团队潜心科研,成为一名“新晋江人”。是晋江党委政府的关心,给予了团队底气和信心。

23岁的印尼华侨蔡志雄与家人,因为疫情原因回到石狮,却意外开启创业之路。“最初尝试在Lazada、Shopee网站注册跨境店,从国内采购服装运送到东南亚市场,到联动东南亚的石狮侨胞资源,转型成为本土店。”家乡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他“候鸟”变“归人”。

从过客到安家,人们的“择城标准”越来越倾向于考量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7月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课题组、小红书、DT财经联合发布了“2022热门宜居城市TOP20”榜单,泉州位列第16,显示泉州有着“托付终生”的强吸引力。

关于对泉州的选择,我们还听到了很多声音,“泉州是一座充满惊喜的城市”“在这里容易找到归属感”“站在泉州能看到中国的历史,也能看到广阔的未来”……只言片语,可以一窥泉州近悦远来、拴心留人魅力。

“此心安处是吾乡”。在“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之际,泉州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的嘱托,以“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为路径,把产业作为第一支撑,把城市作为第一平台,把人作为第一要素,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实现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产业为第一支撑 把上下游全产业链“搬进来”

如果说一条产业链可以转移,当所有的上下游产业链全部汇集于此,互相扶持、共同协作,就是别人“搬不走”的核心竞争优势。泉州以产业需求为保障,驱动着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2012年起,靠“鞋”吃饭的陈埭镇遭遇原料、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挑战,大批企业搬离。“辅料企业如果再保不住,晋江最早产生千亿产值的实体产业也必将动摇。在这样的危机形势下,晋江国际鞋纺城应运而生。”鞋纺城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宵还介绍,鞋纺城已有国内外847户鞋材商户入驻,去年市场交易额达400亿元,成长为亚太地区最大、品类最全的运动鞋类原辅材料交易市场。“通过产业聚集、提升服务,我们要把全世界最优秀的鞋材原料商户和客户吸引过来,留在这里!”

2015年,石狮青创城集团董事长林志成抓住互联网风口,以独到的眼光构建了他的“电商王国”。“青创城一期吸引了全国各地700多个服装供应商入驻,拥有全国最全的纺织服装供应链。”林志成说,“青创城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带动全国20多万电商从业人员到石狮周边创业,辐射晋江龙湖等地电商创业人员也增加十几万人。”今年5月,应市场需求,定位“石狮网红网批品牌市场”的青创城西城区拔地而起,全力打造男士精品品牌,通过产业带区域特色产品的输出和品牌塑造的影响力,树立起电商行业的品牌标杆。

产业离开城市就是无源之水,城市没有产业则是无本之木。鞋纺城和青创城背后,是泉州从乡村工业化起步,到重点镇、中心镇建设,到县域大城关打造,再到环湾向湾一体化发展,全力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做实做优次中心组团、做精做美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坚实步伐。

泉州关于产城融合的探索,面向未来,有着更大的一盘棋。

今年2月8日(正月初八),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动员大会,让产业与城市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作为重要抓手,“项目攻坚2022”和“抓城建提品质”“抓开放招商促项目落地”“加快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等“1+3”专项行动全面铺开,为泉州产业集聚发展和城市提升能级品质汇聚新动能、新优势。

——中心市区开发建设“一体化”。通过创新“规划一张图、供地一个口、资金一个池、建设一盘棋”的一体化体制,环湾区域全面实行统管统筹,坚持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四个优先”。

——由城及乡亮出“八大招”。向东海核心区提质、古城提质、片区更新、老旧小区(片区)改造、“聚城畅通”及综合交通体系提升、生态人文空间提升、村镇建设、县域特色亮点等八个方面全面铺开,前两批项目投资额近900亿元。

城市为第一平台 “国际范”与“闽南味”相得益彰

曾几何时,“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印象烙在晋江的土地上。虽然工业化早早兴盛,却也留下城市化滞后的发展短板。直面痛点,晋江以“全市一城、城乡一体”的布局推动城市化建设。如今,晋江聚集了众多的国内外“唯一”和“第一”,“体育名城”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攀升。

放眼泉州,“一面入世遗,一面破万亿。”《中国新闻周刊》把“2021年度活力城市”“2021年度城市”授予泉州,以“双面泉州”评语为城市写下时代注解。这样既对立又统一的特质,正是一座城市散发耀眼光芒的核心。

新与旧、传统与新潮、保护与开发,在当下的泉州找到了一个契合的平衡点。这座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正唱响千年古城与海丝新城联动发展的“双城计”,走向新型城镇化。

新,是理念上的新,在城市规划上对未来产业容纳和人民生活舒适的充分考量。

泉州秉承“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坚持“留、改、提、拆、建”并举,高效协同实施全市24个片区有机更新。力争用3—5年时间形成一批基础设施健全、高端功能完善、城市形象良好的片区,全力打造面向未来的“两江一湾”海丝新城。

新城核心区中央商务区加速崛起,实施高端产业集聚工程、生活商业配套工程、教育医疗扩容工程、文旅氛围营造工程、社区服务拓展工程的“五大工程”,全方位提升商气、人气、烟火气。不久前,一场“世遗霓裳”跨界设计秀在中央商务区的“四朵金花”举行,以新潮、立体的国际化表达诠释泉州世遗和非遗元素,让文物“活”起来,用世界语言描述泉州。

与历史、与艺术、与文旅、与生活的交织中,各地绽放出斑斓色彩——蔡国强艺术馆落地泉州台商投资区秀涂片区,陈文令在安溪金谷溪畔建造30亩金谷溪岸艺术园,蔡崇达参与设计的“母亲的房子”图书馆落地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引进”艺术新风尚,“输出”多元泉州文化。

旧,是对传统的守护,对乡愁的保留。

“2020年偶然回乡探亲,晋江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震撼,很快就决定回梧林投资创业。”在外打拼多年的80后蔡灿艺说,梧林传统古村落、五店市传统街区等延续文脉记忆,成为越来越多人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和国内文化旅游目的地。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同于许多别的世界遗产,泉州不是单点或者小区域获评,22个遗产点从山里到海边分布于广袤空间,可以说是整座城市得到世界性的高度认可。

无论是把传统村落打造成新的文化地标,还是20年申遗之路,一以贯之的是“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的初心——以集中了8处世界遗产点的核心区泉州古城为例,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相继启动金鱼巷“微改造”项目、中山中路综合提升工程、中山路周边街巷整治提升工程,以“绣花功夫”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脉。

“泉州申遗成功,进一步凝聚提升泉州的城市合力,这种力量虽然无形,但强大、长久、可持续。”泉州市文旅局局长李伯群说,入列世界遗产让泉州城市的文化自信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打造“世界的古城 活着的古城”目标更加深入人心。留住乡愁、延续文化脉络,群众获得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成色更足。“申遗成功是起点,保护是目的。泉州正接力在创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人才为第一要素 掌握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密码”

以人为核心,向着建设“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的品质之城奋进,泉州已然有所收获、逐步示范全国。

多元、平等、包容的泉州城市特质,在“引人、用人、留人”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外地员工、本地员工一个样!我们成立了自己的商学院,定期定点为员工举行专业培训。同时按行政岗和技术岗分类规范公司员工的晋升、晋级工作流程。”华宇铮蓥集团总裁苏成喻介绍,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纺织经编生产基地,公司有员工3000多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外地人,一律解决住宿、子女上学等问题。

2017年,泉州市人才“港湾计划”正式启动,向全球各类人才抛出富有诚意的“橄榄枝”;今年,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同时推出“五个一百”措施,从打造百万高素质制造业人才大军、建成百家高能级制造业人才平台、实施百个高质量制造业科创项目等方面着手,全力建设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6月,在现有人才“港湾计划”“1+1+N”政策体系的基础上,重磅推出“涌泉”行动20条,把引才目标从高层次人才拓展到高校毕业生、技师队伍以及其他紧缺急需的专业人才,打造青年人才向往地、青年发展友好城、创新创业首选地。

城市化的“上半场”是用廉价的要素吸引企业,企业吸引就业和人才;“下半场”是用优质的城市生活和公共服务吸引人才,人才吸引企业,企业创造繁荣。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泉州将七成五以上的财力投入民生,不遗余力打造“品质泉州”——

城镇化,晋江成为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在全省率先实行居住证制度;石狮坚持全域一体融合发展,扎实开展“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镇化率居全省县(市)首位。

稳就业,泉港开发“1小时灵活就业”平台,打造“1小时灵活就业圈”;石狮建设“狮城零工市场”,在所有镇村设立招聘集市,助力本地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20年来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88.3万人。

优医疗,泉州8个县域组建了11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县域全覆盖;连续两年蝉联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满意度调查第一名。

强教育,泉州仅去年就新增幼儿园学位9000个、中学学位1.5万个;引入清华附中、人大附中等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

各种高质量配套的完善,让泉州渐成品质之城,也吸引更多人在这里奋斗,追求自己的梦想与价值。

2022
08/17
08:27:03
来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