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古厝,几代人皆出进士、举人、贡生;泉港村落,十年走出十名博士,在刻苦求学传统的形成过程中,当地独特的“狮”元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杰地灵 狮文化浸润一方文脉
□记者 龚翠玲 庄丽祥 通讯员 吴美琼 文/图
泉港狮东村:“博士村” 十年十博士
“龙溪垫石小桥低,溪水廻环尽向西。一片狮山烟万灶,门前桃李自成蹊。”在泉港区界山镇狮东村,流传着这样一首由当地已故老人吴玉文创作的诗,描述了狮东村几十年前的美景。据狮东村党支部书记吴昭平介绍,狮东村因狮山得名,交通便利,人才辈出,10年间村里走出博士10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近百人。
狮东村
村中“狮”元素
狮山中有“八仙”传说
狮东村因狮山得名。狮山又叫狮球头,形如卧狮,气势雄伟。狮背有一山泉,终年不涸。如今,狮山外形虽已被葱郁的树木掩映,依稀能找到狮形的痕迹。走进狮山,在狮头上面,能看到仙摇篮、仙脚迹、仙汤匙、仙鼓等古迹。传说,王母娘娘办蟠桃会,邀请八仙参加,八仙相约在狮山集合,吕洞宾最先到,他看七位道友未到,就坐在狮山头休息,取出自带的酒自饮自酌并醉倒酣睡。
来到狮山顶,可俯瞰狮东村全貌。“在我小时候,狮山的形状更像狮,以前狮背脊上树木繁盛,像极了狮毛;狮头面前,有一墩圆形的大石头,周围数十丈,成为狮球;在狮山东南面,原来还有棵高大的树木像是狮尾,可惜现在没有了。”现年70岁的村民吴春燕熟知村史,他介绍,早年站在附近的玉山村高地望向狮东村,狮山犹如一头醒狮盘踞在高处。狮东小学就建在狮头前面,夜间灯光明亮,就如狮眼夜开,放出光芒,景色动人。近年来,在狮山和虎头山之间还规划设计了“九亭连峰”,犹如“狮齿”。
狮东小学
庙宇宗祠皆有“狮”元素
在狮山脚下是狮东小学,小学的前世今生都和“狮”密切相关。据吴丽水老师介绍,狮东小学建于1961年,设计匠心独运,学校内东西楼重叠,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出”字,寓意“人才辈出”。结合狮山的形态,东西楼又仿若狮耳。
走进狮东小学,记者看到,教学楼的外观设计也颇为巧妙。楼顶两侧各有一个圆形,像是狮眼,而圆形中间部分做了倒立的三角形设计,就像是狮鼻。“狮子本身具有身躯庞大、样貌威武的特点,在闽南人的日常生活中,狮子不但有辟邪纳祥的功能,还有驻财纳福的象征。”吴丽水说,学校的设计便是取其意。
在泉州的一些传统建筑中,狮子被视为建筑物中的吉祥物。在祠堂门口的福狮还代表着闽南人的好客、爱拼敢赢的精神。狮东村的庙宇、宗祠、香炉等处都加入了“狮”元素。
朝晖亭
爱拼敢赢尊师重教
据吴昭平介绍,狮东村早年称为“东吴”,吴姓始祖廷仁公,系入闽始祖吴祭公九代裔孙,于1166年迁居到此,至今已有800多年。早期村庄三面靠海,资源匮乏,经历代村民艰苦奋斗,方才呈现如今欣欣向荣的景象。
狮东村是侨村,早年不少村民下南洋打拼,仍心系家乡,热心捐资参与家乡建设。如今的狮东村全村以农业为主,兼从事海蛎养殖及小海产捕捞。
据了解,狮东村人才辈出,10年间村里出了10个博士,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有近百人。狮东村出人才,这与狮东村村民爱拼敢赢、吃苦耐劳的个性及村里尊师重教的传统是分不开的。狮东小学自建校起便设有奖学机制,村里还于2012年建设了青少年活动中心,设有法制室、孝德之家、科技之家、图书之家、书画之家、文艺之家等,极大地丰富了村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