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濑龙阁——流动的戏文
■本期执行 张美娟
在南安市洪濑镇,有一项民俗活动闻名海内外,那就是二月初举办的“天香巡游”,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龙阁”,又名“蜈蚣阁”。
每年农历二月一整月里,洪濑镇区周边五境:洪南社区关帝宫(蓬莱)境、洪北社区树德境、建洪村福庆境、溪霞村古廍境、溪霞村街头灵石境的民众轮流举行天香踩街活动,踩街队伍包括龙彩车、马队、舞龙、拍胸舞等。
这一天,是传统的节日,更是大人、孩子们的狂欢日,镇上热闹非凡。
历史:始于元盛于今
龙阁又叫“蜈蚣阁”“凤阁”,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南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黄荣周告诉记者,据《洪濑镇志》记载,依附洪濑天香巡游活动发展起来的龙阁,早期称“蜈蚣阁”。
这项活动始于元朝,发展于明朝中期,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通航,广泛流传于台湾、金门地区以及厦门、漳州等地。
据黄荣周考证,蜈蚣阁民俗源自元朝闽南一带的民间草台“蜈蚣戏”(已失传)。早期蜈蚣阁表演与一般“彩阁”不同,通常由十几块至几十块木板连接而成。每块木板长1.5米—2米,宽40厘米—50厘米,称为“阁棚”;阁棚之间以活榫相接,连成一串,又可灵活转动。又于卸接榫眼处横穿一根木棍,长度超过阁棚宽,用作肩扛之用,由成年壮汉抬着(旁立数人备为轮流替肩者)。
早期龙阁是人力抬阁,目前仍有保留,但比较少见了。(王安西/摄)
阁棚装饰得五彩缤纷,踩街时由两拨人轮流抬行。阁棚上面装置一高凳,每张高凳上坐一孩童,装扮成闽南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人物,如《昭君出塞》《水浒》《陈三五娘》等古代戏文人物造型,“每阁坐两人,孩子一般七、八岁。他们坐在高凳上,手持各种乐器、道具,做出各种身段,一路表演。”
“蜈蚣阁”长达二三十米,甚至五六十米,表演时阁棚节节相连,扛阁的人统一着装,逶迤而行,从远处看,弯弯曲曲,仿若蜈蚣行走。
后来随着大众审美的提升,人们将蜈蚣阁的首尾饰以龙头、龙尾或凤头、凤尾,“蜈蚣阁”也随之改称为“龙阁”或“凤阁”。
演变:人工抬阁改电动推动
古廍境理事张文七二十几岁就参与抬阁,如今已有三十多年了。“抬阁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还要都是身高差不多的壮汉,如果配合不好,拐弯时龙阁容易侧翻。”他说,现在人工抬阁越来越少了,“三四年前还抬过一次,但以前抬阁的人员很难集齐了。这几年又少有新的抬阁人手。”至2006年,古廍龙阁、凤阁由两队减少为一队,只保留龙阁队。
这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龙阁从人工抬扛慢慢演变成车载电动,即在阁身下装上车轮,龙头一大人坐镇把方向,守在两边的人只需要轻轻推动就可以了。
由人工抬阁,演变为自行车式龙阁。(王安西/摄)
现在的龙阁加入现代化装饰,装备虽有改变,但孩子们戏文照演,民众寄托的美好愿望也没变。 (吴荣彬/摄)
而龙阁外形上也发生了不少变化。据龙阁文化研究会理事黄建德介绍,早前的龙阁,仅在“龙”身的两侧简单挂着龙纹装饰,2016年,龙阁作为民俗活动参加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泉州分会演出,由于有航拍镜头,他和大伙商量、讨论,最后加装了个“龙顶”,再增置了灯光、喷雾等效果,形成一条立体黄色蛟龙;2017年,龙阁启动省级申遗活动,古廍龙阁队重新装饰“龙头”,请糊纸匠重新油漆,整理16块阁板,整个阁队加上龙头、龙尾,阁队总长40多米,需要34人护阁。
孩子的各种打扮是天香巡游最大的亮点(杨冰/摄)
雨伞阁也是孩子们喜欢的阵头之一 (王安西/摄)
水车阁会转动,孩子们如坐摩天轮。(王安西/摄)
现状:孩子成最大亮点
对于在洪濑镇长大的人来说,在儿时参加天香巡游、坐龙阁,是极为难忘而有趣的经历。
“我五、六岁的时候坐过龙阁,扮演一名书生,记得是穿着素色的戏服;上小学、初中后,我就催着父母帮忙报名马队、自行车队等;20多岁后,我又报名加入抬桥队伍……”蓬莱境“80后”吴荣彬回忆起参加天香巡游活动时,兴致勃勃地与记者分享:“我们家是开照像馆的,当时很多小伙伴的戏服还是找我家租的。不管是坐在龙阁上,还是骑在马背上,抑或帅气骑着自行车,都是盛装出席,沿路被人行注目礼,感觉自己就是‘这条街最靓的仔’。明年有举办的话,也要让家里的孩子参加。”
黄建德笑称,每年报名参加天香巡游的孩子非常多,坐龙阁的孩子更是爆满。“一般只有30个名额,报名的都是一两百人。我们会请戏曲老师来帮忙,根据孩子的面相、体形,挑选适合扮演的戏文人物,再组织统一化妆,提供服装,参加踩街表演。一般上午八、九点统一集中化妆,中午十二点左右出发,下午五点前巡游结束。”
黄建德介绍,为了让孩子参与这项民俗活动,让孩子感受传统民俗文化,各境的天香巡游大都安排在周末举行。“这样,不影响孩子学习,又能让孩子参与进来。”每个境轮流举办天香巡游,每场约有30个阵头,包括龙阁阵、马阵、舞龙阵、拍胸舞阵、骑车阵等,各境都会互相组织阵头“斗热闹”。
孩子们参与的阵头除了龙阁,还有水车阁、船阁、雨伞阁、铁枝阁、马队、自行车队、马车队等,占有“半壁江山”,场面甚是壮观。
形式也是推陈出新,越来越多样。孩子们着奇装异服,争奇斗艳,特别是由近百匹马组成的马队,可谓“浩浩荡荡”,甚是壮观。马背上坐的全部是小朋友,一个个盛装出镜。孩子们的装扮不仅有古代装,也有现代装,还有各种时尚动漫形象……宛如变装大派对。
“孩子成了现在龙阁最大看头,也是整场民俗活动最大的亮点。”
传承:是流动的戏文
让孩子以表演者的身份参与到传承久远的民俗活动中,是洪濑天香巡游的最大特色。“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对传统文化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培养对乡土文化的情感与热爱,这对于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黄荣周如是说。
摄影从业人员吴荣彬就感慨道,因为从小参与天香活动,现在他不仅是参与者,更愿当一名记录者,用相机记录家乡每一场民俗活动,很是自豪。
“抬阁护阁过程是很凝聚人心的。早期每一节坐阁的小孩由两名亲人来抬,但在抬阁行进中,绝不是只顾自家人,前阁要顾后阁,中阁要顾前后阁,转弯、停歇、疾行,都要相互照应。”黄荣周说:“所以,在巡游的过程中体现的是全村人集体齐心的团队精神。”而这种精神反映在日常的生活中,就是村中有难事,大家齐帮忙,形成一种爱乡爱家、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
每年,除了生活在镇上的人们,不少出嫁在外地的洪濑女儿,也都会在“天香”日到来前,提前赶回去或让家人为自己的孩子报名坐阁,与亲人一起“抬轿”,共同参与家乡盛事。
泉州民俗专家谢万智曾表示,一台龙阁,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作为一项非遗项目,龙阁集大成地将多种文化结合起来,包括地方戏曲、历史传说等,再借助小孩子的角色演绎,似一台流动的戏文。
这台戏文,正年年上演着,且将一直演下去,越来越精彩……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