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人间最美四月天,看刺桐城里一派锦花绣草。本周六(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暮春将夏之际,东南早报记者带上绘写泉州的诗书,探访了几处泉州赏花胜地。读一首诗、赏一处春,疫散云开之时,让我们一起追回错过的春光。
■文字:陈玲红 ■摄影:王柏峰
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
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
——南宋状元王十朋任泉州郡守时诗作《咏刺桐》
刺桐花,1987年10月被确定为泉州市市花。有史料记载,从五代南唐保大二年(994年)起,统治泉州的清源节度使留从效扩建泉州城,环城遍植刺桐。但文史界认为,从更早一些的咏泉州刺桐花树的诗作来看,泉州种植刺桐的时间可追溯至五六世纪,彼时泉州与海外友好往来,刺桐树作为观赏植物被引种到泉州,九世纪形成栽植热潮,晚唐进入繁荣阶段。
刺桐树入泉州后“入乡随俗”,有了不同的寓意。据晋《南方草木状》记载,刺桐树有的叶先萌而花后发,有的先抽花序而后绽出嫩芽。古代泉州民间喜欢先叶后花,并视之为五谷丰登的瑞兆,称之为“瑞桐”;若先花后叶,则视之歉收之征兆。
为此,宋代还引发一场小争论。争论的一方是作为廉访使到泉州的进士丁渭,他很希望能先看到叶,使泉州年谷丰收,于是写下《刺桐》诗:“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卜年丰。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争论的另一方是泉州郡守王十朋,他虽抱有同样的愿望,但不相信花叶先后一套传言,便写下开篇《咏刺桐》。争论流传民间竟成了一段佳话。
除了泉州人,阿根廷人也普遍喜欢刺桐花,并以之为国花。这可能与当地的一个古老传说有关:很久以前在阿根廷境内,有许多地区遭水灾,但只要有刺桐的地方,就不会被洪水淹没。因此,人们把刺桐看成是保护神的化身,广为栽培,并推举为国花。据悉,刺桐花也是我国湖南省益阳市、吉林省通化市的市花,日本冲绳县县花。
刺桐花鲜红靓丽,红翠相间,在春日里分外耀眼。
市民游客在刺桐花下休闲娱乐
(本组图片摄于2022年3月本轮疫情前)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