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名片
第六站 福全村
福全村地处晋江东南,为晋江市金井镇的一个行政自然村,人口将近2000人。2007年5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
福全村迎恩门
“出砖入石”的围墙
刻有“古城钟秀”的山石
村内的传统民居
泉州网2月11日讯 (记者 许小程 吴嘉晓 实习生 胡怡灵 文/图)传统民居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这是游客对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最深的印象。该村东临台湾海峡,北接深沪镇,南连围头港,如今已被打造成金井镇的旅游名片之一。
一座古城墙 写满明代史
今年78岁的蒋福岱是福全村的文物管理员,熟知村里的历史,据他介绍,早在唐朝时期就有人在此开埠。关于福全村的得名有两个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艘“福船”在此停泊,船员上岸见这里风景秀丽,便以“福船”命名,后人将“船”与“全”谐音,取名福全村。又有传言,元末村里有一壮士同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封为武德将军,后回到村里筑城抗倭,他以福禄双全的美好寓意,取名福全村。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在此建卫城,又称“所内”。雄伟壮观的古城墙矗立在村口,是该村的标志性建筑。据史籍记载,福全所城“周六百五十丈,基广一丈三尺,高二丈一尺,窝铺十有六,为门四,建楼其上”。该城以1米长、24厘米见方的花岗岩条石垒砌外墙,角石垒砌内墙,中间夯土填实,相当坚固。历史上,这座城墙数次击退来犯的倭寇和海盗。
遗憾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福全城石被拆去建碉堡,1958年“八二三”炮战时,福全所城墙再次遭拆。2009年开始,在海内外乡贤的捐资下,一块又一块石板堆砌在原来的地基上,城墙的北门、西门部分得以修复,古城墙也成为金井镇的网红打卡点。
老街连老厝 满满是乡愁
据蒋福岱介绍,福全古城形似葫芦,最大的特点是“三沉三现,三山看不见”,即城内有三座山、三个水塘以及三座建在石头上的庙。整个古城被划分“十三境”,因明代有一千户带兵驻扎,因此有20多个姓氏传芳,也有“百家姓,万人烟”之称。相传因军事需要,城内的北门街、西门街、庙兜街等街巷的连接如丁字形,被称为“丁字街”,这也蕴含着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景。
伴随着旅游的开发,福全村整洁宁静,每个路口都设有指示牌。漫步在岁月的古道上,一幢幢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特色建筑映入眼帘。“燕尾脊”和“出砖入石”夺人眼球,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出砖入石”,这是的建筑未经修复,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明清特色,触摸斑驳的墙面,可以与古人来一场对话。
古城内还保留着许多南洋建筑,历史上村里的诸多族姓都有大量青壮年背井离乡往台湾和南洋谋生,如今旅居海外的福全人多达5000余人。
为了更好地保护城内建筑,2011年,省政府批复原则同意《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保护规划(2010年—2030年)》,要求严格实施规划,核心保护区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近几年,在全村的共同努力下,一座座古建筑被精心保护,陈氏、林氏、蒋氏等众多祠堂进行了修复。
保护历史风貌 打造特色产业
历史上的福全村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文人辈出的地方。据介绍,这里历代出过进士11名,举人9名。许多姓氏的祠堂前面都树着高高的旗竿。有“无姓不开科”之说。其中最有名的蒋德璟历事明天启、崇祯、福王、唐王等,当过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高职。
在福全村里有一座石山叫元龙山,山上有许多巨石。历史上曾作为瞭望台观察城内外情况,还曾是明代抗倭的指挥台。元龙山周围还有供一城军士汲用的“万军井”,抗倭时淬砺兵器的“打铁井”,集城中诸水出水关的“官厅池”一系列水系。附近分布着“元龙山”“天子万”“山海大观”等摩崖石刻,是明代文人墨客所留。如今,在海外乡贤的捐赠下,元龙山及其周边建成了一座公园,供村民驻足游乐,欣赏美景。
保护福全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及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海内外福全人的一种共识, 福全村也在全力打造文化海岸线、卫所文化、丝绸故港文化、海滨古村文化等特色文化产业项目。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