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 沉浸式 零距离
当戏曲尝试更多“打开方式” 八百年梨园古戏俘获年轻观众的心
“三楼有剧”演出现场(梨园供图)
■记者 张素萍 赵伟 潘登 文/图
“没想到反响这么好,特别是年轻观众很喜欢。”昨日,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新锐导演曾龙终于松了一口气。在刚刚结束的泉州2021年元宵节演出季上,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首次推出的“三楼有剧”着实火了一把。演出打破了镜框式舞台的局限,让现场没有台上与台下之分,让观众与演员“零距离”,创新的艺术表达吸引了大批观众。
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坚持守正创新”。从2018年在上海首次推出沉浸式演出,到之后在泉州伯勒剧场、晋江五店市、清源山天湖的多次尝试,再到今年元宵节的“三楼有剧”,梨园戏以传统文化为内核,创新艺术表演形式,探索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泉州经验,让这一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在新时代迸发出澎湃的生命力。
一场演出
“三楼有剧”启幕 观众“零距离”看戏
2月24日下午3时许,泉州梨园古典剧院三楼小剧场,烛光摇曳如点点星烁,乐队散步四周,丝竹绕梁,灯光氤氲柔和。身穿黑衣的演员们手持蜡炬缓歌慢舞,观众围坐成两排,与演员近乎零距离。不大的空间隔绝了喧闹,演员的表情、举手投足,都好像被“放大”在观众面前,观众能聆听到演员的一呼一吸,仿佛沉浸为戏中的一粒分子。
这种“零距离”表演,惊艳了不少观众。31岁的上海“铁杆”戏迷小王,每年元宵都要打“飞的”来泉州看戏,他看完演出后连呼“很震撼,氛围太棒了”;来自泉州南安的黄小姐也很是惊喜,“演员就在我面前,他们的呼吸就在我耳边,这种体验确实很‘有剧’”。
“有剧”在闽南语中即有意思、有趣。这场由“二度梅”获得者、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领衔,张纯吉、林苍晓和李辉逸三位梨园戏“大咖”联袂献演的“三楼有剧”,以传统为筋骨,以现代作画纱,“零距离”的演出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三楼有剧”的创意来自导演曾龙。他告诉记者,小剧场中的“零距离”演出,目前在泉州尚不多见,这种演出形式尤其适合戏曲,能在时空上拉进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因此将其纳入创作中,“观众的期待摆在那里,我们得打造不一样的东西。”
有了创意,四位梨园戏“老戏骨”精心创排,用了四天终于把戏排出来了。“别看只用了四天,事实上,前期探讨更改的文案就有十六七稿,落地排练就六稿。”团长曾静萍说,“三楼有剧”可谓集合了全团最精英的力量创排,连乐队乐手都是最好的、一专多能的。
创新的是艺术表现形式,但“三楼有剧”的背后,是剧团尊重传统、传承传统和烙进文化骨子里的“守正”精神。“首先演出的全是传统折子戏,连指谱都是传统的;其次是服装上的回归,民国时期到1953年期间,泉州梨园老艺人演出都着黑衣,这次我们是同样的着装。”曾静萍说,不同的是,演员在深度挖掘传统的同时,在程式表演上“做加法”,让表演更细腻,让灯光和服饰更有质感,“传承传统的同时,在舞美上出新,在呈现形式上创新,让演员接受观众零距离的考量,即便对老戏骨也是挑战呢。”
曾静萍与青年演员在清源山上的沉浸式演出
曾龙在导戏中
一个现象
守住文化根魂 剧团创新之风正盛
“三楼有剧”只是梨园戏在新时代传承传统、创新探索艺术表现形式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梨园戏的“出新”来得更早一些。
早在2005年,作为梨园戏领军艺术家,曾静萍频频“走出去”到海外巡演,她与欧洲十几位艺术家合作实验戏剧《环球灵魂》,通过融合中西表演方式展现梨园戏。剧团也曾邀请法国的灯光师指导,使梨园戏舞美更现代化。
2018年,梨园剧团受邀前往上海新天地,在导演曾龙的执导下,曾静萍率队在上海百年洋楼穿梭,展示了一场“浸入式”的近距离表演。两个演员就站在观众几步之外,观众能看到他们每个细微的表情。这是梨园戏的首次沉浸式演出,惊艳上海滩。回到泉州后,剧团在泉州文化创意街区伯勒剧场第二次演出,这是泉州观众首次体验沉浸式梨园戏,反响空前热烈。
2019年,他们在晋江五店市尝试户外流动式沉浸表演,曾龙组织剧团年轻演员创建的“尚好听”唱队亮相。同年12月,他们在泉州开元寺门口上演非遗快闪。
2020年,梨园戏沉浸式演出的风潮刮到泉州清源山,众多市民游客慕名而来,年轻人争相一睹古戏风采。
还有新近在小剧场推出的“零距离”演出,梨园戏探索表现形式的创新之风正盛,这股风潮甚至影响了福建其他戏曲专业剧团,他们也开始尝试沉浸式演出。
于是,剧场和户外、传统与当代、深醇与时尚、守正与创新,在这一场场别具一格的表演中迸射出熠熠光彩,观众大呼“原来梨园戏还可以这样时尚”的同时,越来越多人“看到”梨园戏、关注梨园戏。很多以前从不看梨园戏的年轻人,追问下一场演出何时举行,甚至买票走进剧院。
“形式创新了,但梨园戏的内核始终没变。”在曾静萍看来,创新并不意味着“抛却自家无尽藏”,梨园戏的内在和基因,是根也是魂。她介绍,表演形式上的探索创新,是把创意、时代的气质融入戏曲,让戏“活起来”,更具现代感,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和当代人情感融洽和谐的温度。
曾龙说,梨园戏有一整套严谨的表演程式,曲牌和传统戏是固定的,必须保护好,在传承传统、坚守内核的基础上,创新表达形式,做一些符合当下的尝试,用创意装进老戏的魂,能吸引更多年轻群体。
梨园戏沉浸式演出 观众零距离感受戏曲之美
新锐导演曾龙谈创作
一次对话
不断“出招” 让更多人感受戏曲之美
创新之举的背后,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藏着梨园人的心酸与执着。昨日,记者走进梨园古典剧院,对话“三楼有剧”一众主创,尝试探索这群戏曲传承人的内心世界。
“梨园戏的处境尴尬,真正关注、热爱梨园戏的,只是一部分群体。这个剧种只有一个剧团在传承,我们必须拓展观众群。”曾静萍介绍,发源于宋元泉州的梨园戏,是首批国家级非遗,曾经一声梨园唱腔,便是泉州打出的“文化名片”。然而,时代浪潮中,梨园戏正面临着年轻观众缺乏、观众资源流失的困境,“2013年,有位外国学者做过街头调查,他的调查结果是‘全国知道梨园戏的人不足10%’”。
“其实梨园戏没有那么火,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剧种。”这个令人痛心的现实,刺痛了曾静萍的心,“我们不能躺在老祖宗留下来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时代变了,为了梨园戏能走得更好,必须主动出击!
抱着对梨园戏的热爱和敬畏之心,抱着让更多人看到“800年遗响”的心愿,剧团开始探索创新,推出沉浸式演出,组建“尚好听”唱队,创新小剧场演出……凡此种种,都是在寻找剧种在新时代的生存位置。
“你没有生存位置,何谈价值和未来?”针对年轻人不愿走进剧院的现实,曾龙提出户外沉浸式演出,打破剧场舞台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观众不来,我们就走出去”;针对年轻演员表演经验不足,曾龙带领他们直面观众,不同的演出形式成为他们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针对“多面”观众的不同需求,曾静萍带领老一辈梨园戏艺术家率先垂范,冲在前头探路“探雷”,只为有一天把传承的“接力棒”更好地交给年轻一代。
向历史寻,从当下找,眼兼内外,初心如一,不断出招。曾静萍坦言,其实剧团每迈一步都非常辛苦,“辛苦不在于没有创意,而在于不仅要出新、要吸引人、要有一定层次和水准,还要不离梨园戏本体,坚守戏曲内核、守住文化根魂。”
推出梨园戏公益体验项目
梨园戏新生代准备粉墨登场
一份初心
“做有良心的艺术” 让文化点亮城市生活
多番探索后,梨园戏表演呈现“多点开花”的态势,有原汁原味的传承,有创新的沉浸式演出,有融入闽南语歌曲的非遗快闪,这个古老的剧种正汇聚起奋进的蓬勃力量。
“老戏骨”带头创作,也点燃了年轻演员的创作热情,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每次沉浸式演出时争相上场。曾龙说:“‘三楼有剧’这个名字就是‘尚好听’唱队的小伙子提出来,年轻演员已经不满足于现有的演出形式,他们觉得还可以更好。”
正是这样的守正与创新,梨园戏在新时代的“土层”中长出新枝,多了年轻粉丝,还有华侨企业家掏钱、出装备,早早预订同乡会演出。年轻演员们从原本躺在剧种上“想当然”到如今的“不满足”, 整个剧团上下一心、稳扎稳打。在这种氛围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梨园戏影响力再上台阶,困难时期反而“开花结果”,引来湖南卫视《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组的青睐。
泉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两年来,梨园戏在表演形式上有诸多创新探索,跳出舞台的沉浸式演出和非遗快闪受到市民和游客的追捧,尤其是很多年轻人争相欣赏。“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这些演出活动丰富了泉州人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的文化魅力,对文旅融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回眸来时路,曾静萍感慨“还远远不够”,“我们是带着一种非常不轻松的生存状态,去传承,做一些有良心的艺术”,只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剧种,让他们从“不知”到“知道”到“愿意走近”。
而在一片叫好声中,曾龙也没有停止思考,他已经考虑下一场演出要如何修改。他认为一个剧种要活起来、传下去、走得远,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我对梨园戏很有信心,梨园戏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老戏骨身上还有太多可供挖掘的资源。”
面向未来,曾龙眼中的梨园戏,应该打造成为城市名片,成为文化品牌符号,“就像我们在西街举行的‘非遗夜宴’,整个老城区因为这个演出沸腾了,这是个文化事件,如果再整合周边,能创造出更多价值。”
“戏曲是一种小众艺术,它最黄金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它的春天也许正在路上。有了政府的支持,有了好的创新表现形式,年轻观众愿意接触梨园戏,我们要踏上时代的节拍,撸起袖子加油干!”曾龙和“尚好听”唱队的成员铆足了干劲。
相关链接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梨园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