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古城东门头 今朝网红打卡地
泉州网2月5日讯(记者 廖培煌 林劲峰 通讯员 丘广洪 实习生 黄思婧 文/图)近日,许多人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一处泉州新晋“网红打卡地”。这个“网红打卡地”是位于丰泽区东湖街道仁风社区东环城河的3D彩绘区。在近日上线播出的“泉民开讲”五中全会精神县(市、区)专场中,丰泽区东湖街道党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团工委副书记张婕,讲述了东湖街道、仁风社区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的故事。
作为中心市区的一个普通社区,仁风究竟注入了什么样的魔力而“走红”呢?昨日,记者做了一番寻访。
美丽的社区一角
一年时间 “城中村”变“城中景”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仁风社区,从靠近温陵路的河岸路起点开始,沿着东环城河再到东街的“东门头”走了一圈。
河岸路前半段,红色的水泥路面整洁明艳,道路两旁的墙壁上绘制了文明创城的标语和彩绘,路面每隔一段距离,都有太阳能路灯和仿古灯笼。
东环城河的状元桥上,三角梅、炮仗花从岸上垂到河面,热烈奔放。岸边仿古木渔船中,月季绽放,桂花盛开,香气弥漫。桥头的空地上,车辆停放有序。500米长的党建文化长廊,彩绘着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等内容。
“社区整改后,变干净变美了,坐在这下棋能待一整天。”在榕树下下棋的林大爷感慨道,2020年之前,河岸路道路破损,坑洼不平,空中和民宅四周悬挂着蜘蛛丝般的线缆。虽然保洁清理做得勤,但围墙下、民宅旁,仍不时可以看到污水和垃圾。
如今,来到这里的市民发现,昔日的“城中村”,俨然成为“城中景”。
古今交汇 成就“网红打卡地”
“最近这里在网上特别火,彩绘很有泉州特色,特地来拍视频打卡。”举着手机沿路拍视频的徐先生说。记者走访的一个小时里,遇到了几拨和徐先生一样的市民、游客。打卡量最多的,莫过于东环城河岸的“老墙根故事”系列历史故事彩绘。
状元桥头往崇福路,有一处两三层楼高的落差,阶梯旁墙壁上有关于诗书耕读、古仁风牌坊群、古人参加科举考试等的3D彩绘。拾级而上,让人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从状元桥头到东门头的电线杆、民宅墙壁、围墙、护栏,也分布着奉茶文化、火鼎公火鼎婆、少林功夫等泉州元素的3D彩绘,因为现代元素的融入,文化韵味可观可感。
仁风社区居委会主任王海虹介绍,古代的仁风门是泉州七大城门之一,古称“东门头”,有过泉榕古道、赐恩路、牌坊等历史印迹。去年以来,社区以“老城根故事”为核心,在东环城河两侧墙体彩绘、宣传栏展示“急公尚义”“少林寺遗址”等古迹、事迹,讲述泉州历史文化和仁风故事。
“古今元素交汇,现代彩绘和历史文化故事‘碰撞’,让人‘跟历史撞了个满怀’。”每天经过这里的市民王女士说道。
“软硬”兼顾 打造美丽社区
一年时间,发生巨大变化的背后,是东湖街道、仁风社区针对“城中村”治理的有益尝试——作为东湖街道“小社区大物业”美丽社区试点,仁风社区将试点范围定在仁风、河岸两个原自然村区域,成立业委会参与治理,实行半封闭管理,围绕“老城根故事”推动城中村旧貌换新颜,努力打造“城中村”综合治理新样板。
仁风社区党委书记苏泽星介绍,2020年以来,社区围绕环境提升、自治共管、文创营造、安防管理等方面,启动11个建设项目,对社区进行消防整治、道路整治、线缆整治、排水排污管道改造,并在环城河沿线区域建设历史文化公园、建设党建文化长廊,对区域主干道两侧绿化、彩化,在改善社区生活“硬”环境的基础上,传播“老城根故事”,弘扬“软”文化。
“城中村”向“城中景”的改变,让仁风社区成为居民津津乐道的“美丽社区”,也为泉州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老城根”还将继续焕发新活力——东环城河西岸目前也在改造中,社区将沿着丰富历史文化韵味、方便居民出行的原则,继续整治提升。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