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校园 走近学生
泉州网1月4日讯(记者 吴丽娇 通讯员 钱畅 陈晓芳)因为参加了第四届海峡两岸(泉州)闽南童谣大赛,泉州幼师附属幼儿园大五班小朋友陈中豪发现了说闽南话的更多乐趣。这几天,他跟家里人对话时,说着说着就从普通话“切换”成了闽南话。
经过十多年的创新实践,把南音作为校本特色的泉州培元中学,初中部开设南音认知课程,高中部开设南音鉴赏课程,每个学生从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部分学生还因南音专业特长被国内知名高校录取。
去年9月15日,泉州市高甲戏剧院舞台上迎来了一批小学员,他们化上妆、穿上戏服,声情并茂、灵动传神地演绎高甲戏曲名段,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这是市教育局“泉州戏曲进校园”工程中高甲戏“校团挂钩”项目的汇报演出。泉州市实验小学、泉州市新隅小学、泉州师院第二附属小学、丰泽区第二中心小学等首批4所学校与泉州高甲戏剧团合作共建,每周剧团会派出专业教师教小学员们高甲戏基本功及经典传统剧目。
这些只是泉州市持续推进“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一个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全力打造校、县、市“三级”及幼、小、中、高“四阶”校园传承体系。坚持“双线推动”,将“闽南文化进校园”纳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范畴,融入“非遗进校园”全过程;继1990年将南音纳入全市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后,2012年起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广泉州南少林五祖拳健身操等。普及闽南传统文化,坚持常态教育课程化,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目前全市中小学已编写优秀闽南文化校本读物297册,获评省级中小学地方、校本美育优秀教学材料28项。搭设文化教学成果展示平台,我市连续举办30届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赛、12届少儿电视艺术节暨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小学生五祖拳健身操会操比赛、海峡两岸(泉州)闽南童谣大赛已成为年度常规赛事。
此外,我市还持续推进“泉州戏曲进校园”,组织开展南音、梨园、高甲戏、打城戏、木偶戏等传统艺术表演活动,近两年累计开展超过1400场,“圈粉”无数;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创建泉州六中(刻纸)、安溪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竹藤编技艺)等9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12所省级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培育)示范校,5所省级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3所市级中小学闽南文化传承基地学校,100所市级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等。
人大代表建议回顾
2020年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蔡美娜等10名代表提出《关于闽南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认为多姿多彩的闽南文化应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要成为传承与弘扬闽南文化的承载者,建议我市相关部门要从“讲闽南话、唱闽南童谣、听南音、看传统戏曲、追寻闽南文化历史”入手,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收集整理传统文化通识课本,整理并编成教材;开展“泉州戏曲进校园工程”活动等。(吴丽娇 辑)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