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绿色家园 (林建祥 摄)
编者按
20年前的今天,泉港区正式成立了!
时光荏苒,20年过去了,泉港发生了巨变,面貌焕然一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撷取一些泉港人对泉港发展的切身感受,与读者分享。这当中有科学院院士、大学教授、文艺工作者,也有一线员工和普通劳动者。这些今昔对比的感慨、如歌如诉的情怀、由表及里的深思与希望,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泉港发展的不平凡历程,折射出泉港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点点光辉。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我离开故乡已60余载,在这60多个春秋中切切怀念着千里之外的家乡——泉港。
泉港区位于泉州市最北部,依山傍海,自新石器时代人类首次踏足这片热土以来,古越文化、中原文化、闽南文化、莆仙文化、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等在这里兼容并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泉港人文。这里人杰地灵,它曾孕育过多位圣贤伟哲、英才俊杰。泉港先贤们所创造的勋业曾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宏论精学已收录于各种典籍;他们的文才武略,或彪炳千秋、或祀奉庙堂。这些都记忆着古港绿洲的人文高度,为泉港文化添辉增色。新中国成立以来,泉港更是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而今,这个曾被孙中山先生点赞的“不冻不淤”的千年良港明珠,经一代又一代泉港人的努力,焕发着时代的璀璨光芒。自2000年建区以来,在新时代新思想的感召下,历经20载的迅猛发展,绿色泉港、幸福泉港的宏伟蓝图已在呈现。泉港区已成长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科技创新百强区、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海港文化之乡、中国海盐文化之乡、中国水密隔舱福船文化之乡、中国北管音乐文化之乡等。一个个美誉让每一个泉港人深切感受到家乡经济、文化、科技等各项事业不可估量的发展势头,泉港人民的幸福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黄荣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泉港者,新邑也,却是我的故乡。我的这个新邑故乡,是一处比较独特的地方。一是山陬海澨,田地硗确,常年以番薯、大麦糊为食,遇到年景不好,连囫囵的番薯都吃不上,只能吃些过滤了淀粉之后的番薯渣。二是地处泉州、兴化二府的交界,乡民所操的方言不南不北,不便与外地之人引为知音。因此之故,明清以来原属的惠安县士人撰修《惠安县志》,对于我的这块新邑故乡之地的情景,大多一略而过,难于详细叙述。借用现在时髦的话语,多少有些类似于“被遗忘的角落”。
……
现在,作为新邑的泉港区,已经成立20周年,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崭新变化。昔日的硗确之地、廉让之乡,如今已是物阜民丰之区;往时的诗人沃土,如今更是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诚足以承受“文则扬葩吐藻,几埒三吴,无事不令人畏也”之誉。
(陈支平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
19年来,我从一名普通的一线操作员做起,做过生产工艺工程师,当过经济技术管理主管、群团经理,现在是公司团委书记,成长为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在自身不断成长进步的同时,也亲历了企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历程。
记得2002年8月,我坐了4个小时的汽车到了涂岭,刚进入泉港,那高低不平的公路起伏颠簸得厉害,黄土漫天,晃得我晕头转向。现在,泉港区的道路变宽了,路上的汽车也多了起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年一个台阶,越来越好。周围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植物园、锦绣广场、永嘉天地、樟脚村、笔架山等都成了我们常去的休闲旅游之地。我们厂区周边也开展了“安征迁”工程,这一切都是为了老百姓的安居乐业。
泉港区吸引我的还有独特的闽南文化,比如著名的北管、南音,还有土坑、樟脚古民居等。吸引人的还有浮粿、海蛎煎、海鲜卤面、萝卜糕等地道美食。泉港区还引进了福州大学石化学院,进一步增强了地方文化底蕴,老百姓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
(方铨禹 福建炼化公司职工)
随着时间的推移,骑着两轮摩托车在崎岖的泥土路上送快递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在道路都变成了水泥路,越来越宽阔,大大减少了我们送快递的困难。随着电商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购买欲越来越强,我们送的快件也越来越多,每次看到客户收到快递喜悦的笑脸,我也由衷地开心,这也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作为泉港的一分子,希望泉港区建设越来越好,走向富强繁荣。
(林洪聪 快递公司员工)
我这一切大胆的想象
完全来源于这一片年轻的湖水
风拨动草木,安抚着身体里深藏的绿意
一株夏荷,披着春天的斗篷
安抚着休闲的心,一点点挪向安稳和宁静
胸中总栖着一只白鹭的意象
拍着精灵的翅膀,给诗歌添加灵感
有时我还会见到几只,不知是鸭子还是天鹅
它们每天梳理羽毛,端正容颜
在湖水深处显得格外优雅
而水以足够的清澈
领养了一群群自由的翔鱼——
万物在欢爱中歌吟,新生的“宝葫芦”
也哼起和童话一样古老的歌谣
有人说,泉港是一个强壮的男儿
他爱上了锦绣公园
便在她的妆台上放上一块定情的翡翠
人生,相遇在锦绣湖畔,是件幸事
无需太多表白,自有诗意在怀
你来,
我借微风而至,靠近你的芬香
你心跳,
我踏着节拍,与音乐喷泉齐舞
你寂寞,
我会像躲进草丛的蟋蟀,与你倾心交谈
你明亮,
我借助你的眼波,走成远方的自己
你忧伤,
我在拱桥上,为你钓来一桶湖光山色
你深沉,
我筑主题雕像和入口卧碑与你默默相伴
你悠闲,
我牵着黄昏绕行在湖畔步道上
你慈爱,
我在亲水平台,掬起稚童一串串笑声
你祈祷,
昔日的盐碱地,变身为泉港人的锦绣园
你踏水而歌,
从广场舞踏成了灯光秀和水琵琶……
(节选自《人生,相遇在锦绣湖畔》,作者哈雷,中国作协会员,福建省文联委员,中文书刊网总编辑、编审。)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