舶司库巷
泉州有漫长的海外交通史,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更是空前繁盛,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漫长而辉煌的海外交通史,除了给泉州留下了丰富的海丝史迹,还在古城的地名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记者 黄宝阳 文/图
聚宝街
市舶司遗址
丝绸陶瓷以“刺桐”为名
泉州古称“刺桐”,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10-14世纪,泉州以“刺桐港”“刺桐城”之名驰名欧洲、非洲和中东诸国。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地,随着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兴盛,由商人传入泉州,早在唐,便有大量种植,称为“桐城”。据清·道光《晋江县志·城池志》记载:“子城,筑于唐·乾元(759-760年)以前,年月莫考。”“子城环植刺桐,故曰桐城。”五代时期,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建衙城与罗城,绕城大量种植刺桐树,从此,“刺桐”之名远播海内外。
泉州出产的丝绸、陶瓷,也被命名为刺桐绸、刺桐缎、刺桐陶瓷。中世纪著名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其游记中记录道:“这是一个大城市,的确好极了,他们织造的天鹅绒锦缎和各种丝织品,就以刺桐制造命名,比杭州和大都的织物还要好。”
除了刺桐城,泉州以刺桐命名的,还有刺桐路、刺桐公园和西湖公园的刺桐阁等处。
位于聚宝街旁的明来远驿遗址
德济门遗址
古街巷曾迎“市井十洲人”
作为由码头通往泉州城内必经之路的城南片区,是宋元时期泉州对外贸易最集中、最国际化的地方,“金青龙、银聚宝”,“南门兜,挤烧包,挤不过路角头”等流传至今的闽南俗语,说的就是城南一带“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
满载异国珍宝的“番船”,顺着潮水由后渚港进入晋江,经蟳埔、法石一直到顺济桥下码头停泊,然后用小船把货物经由圆通港载到车桥头起卸、在今聚宝街一带就近交易。各种金银珠宝、绸缎布匹、香料药材、茶叶瓷器等奇珍异宝汇聚于此,聚宝街因此得名。彼时,聚宝街一带有许多银行、票行、商号、当铺、担保等相关的金融机构,是番商兑换货币的重要场所。
聚宝街南端,有个叫“车桥头”的地方,是刺桐港与陆地连接的交通要道。为方便中外商货起卸吐纳,解决运输繁忙状况,在此架设一座石桥,车可从桥上通过,故名车桥头。车桥头所在的村落,因此得名车桥村。而位于车桥头附近的“来远驿”,是明朝政府接待国外使臣的驿站,到访过的外国官员、贡使不计其数。
如今的德济门遗址,史称“泉南番坊”,宋元时船舶来货和外销产品大多通过德济门进出泉州城,大批来此贸易的阿拉伯、波斯商人定居于附近,形成著名的“番坊”。
在中山南路马坂巷与水门巷之间,有条名叫舶司库巷的巷子,旧称“白丝库巷”。该巷巷尾,即泉州市舶司遗址。市舶司是我国古代管理海外贸易的专职机构,泉州市舶司设置于1087年,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舶司库”即市舶司为方便中外商人保管货物而建的仓库,因泉州方言“舶”与“白”“司”与“丝”同音,民间俗称“白丝库巷”。据称彼时这个仓库,与附近几条巷连成一片,规模十分宏大。
穿过数百载岁月,当年繁华的来远驿、车桥头和番坊、市舶司等,如今只剩下遗址、碑刻供人怀念。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