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躬行乡村 拓新路奔向小康
苏天恭(右二)与村干部、村民一起探讨村里下一步的发展规划。
泉州网12月14日讯 冬日的清晨,在永春县蓬壶镇仙岭村,微风中透着凉意,流动的几丝雾气缠裹着一缕缕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气,令人神清气爽,崭新的房子与房前屋后成片泛绿的果树、桂花树相映成趣,一切显得清新自然、安宁和谐。
村里的当家人——村党支部书记苏天恭总是习惯性地早起,行走在村中,或停步与当地群众寒暄,谈论家长里短,询问问题困难,或驻足枇杷树、桂花树下,察看枇杷、桂花长势,或边走边思考村里的下一步发展规划……这一习惯的坚持,转眼便是26年——从年轻气盛的25岁少年到如今鬓间发白的51岁成熟中年。
26年来,历任仙岭村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的苏天恭,带领当地3000多名群众开山修路,坚持科技创新,引种枇杷、桂花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领仙岭村实现了从偏远贫困小山村到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小康村”“幸福村”的蜕变。仙岭村先后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荣誉,苏天恭也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带领村民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全国劳动模范。
特色产业开路 “贫困村”蝶变
仙岭村位于蓬壶东部的半山腰,辖有4670亩土地,在20世纪90年代初,几乎都是穷山杂地,仅有700余亩水田地,没有其他资源,加上交通不便,发展工业难度大,民间流传着“田不平,路不平,粮食亩产只有二百零”的说法,仙岭人生活苦不堪言。
“人有逆天之时,天无绝人之路”。正值青春年华的苏天恭从不认命,带着“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冲劲,四处考察,问询专家,在2000年最终决定把引种“早钟六号”枇杷、桂花树等特色优良品种作为突破口,并自己率先试验,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苏天恭介绍,当时他把自家的承包田全部种上了“早钟6号”枇杷,同时引进全省农业龙头企业“万马集团”,创办“永特公司”,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早钟6号”枇杷由于品质独特,又在春节期间可出产,被称为“新春第一果”,深受各地消费者青睐。
“投产当年,由于果实品质独特,出产时节特殊,最多可卖到一斤50元。”苏天恭回忆道。
看到“有利可图”,众多村民被苏天恭的开拓精神所折服,纷纷发出“我们跟着苏书记干吧!他认准的事,准没错”的声音。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是苏天恭常挂在嘴边的话。怀揣着带领大家实现小康生活的梦想,他积极倡导科学种植、抱团取暖,带领村民筹建枇杷种植基地,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聘请高校专家前来指导、培训,并修建通村公路,以及通往果园道路,以方便种植和销售。
如今,仙岭全村共种有“早钟6号”枇杷1850多亩,产量500多吨,产值460万元,形成泉州市的重要枇杷生产经营基地。同时,种有桂花300多亩,苗木12万株,苗圃100多万株,并建设了仙岭花卉批发市场和花卉电商平台,实现家家户户种植桂花树、培育桂花苗,小桂花成了大产业。
“通过枇杷种植,不仅把房子装修得漂漂亮亮,还在城关买了房子。”前些年就实现脱贫致富的仙岭村村民苏兴隆很有感触,他说,他跟着苏天恭一起发展枇杷产业,现在已经种植了20多亩,近几年又在枇杷园里发展树下养鸡,达到双重效益,年纯收入可达10多万元,彻底改变了过去贫苦不堪的生活。
几年来,类似苏兴隆,通过发展枇杷或者桂花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村民,在仙岭村是大有人在。短短几年间,村里的新房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与枇杷树、桂花树齐头并进、相映成趣,昔日的贫困村蝶变成了当今的“模范村”。
科技创新助力 脱贫致富提速
事情发展常常难以顺心顺意。村民刚大规模种植枇杷后,新的挑战来了。
2005年年底,永春出现了罕见的长时间霜降和持续阴雨天气,土壤水分增多,加上持续低温,枇杷树上的花穗和一些刚结出的果实出现局部腐烂情况,如此下去很可能导致绝收。苏天恭和广大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用科学办法解决现实问题。”苏天恭回忆说,当时他们赶紧邀请高校和农科所专家前来“把脉问诊”,开展科学防治,将杂草堆放于枇杷树下焚烧,减轻低温影响,并为果树提供必要养分。问题迎刃而解,果农们的焦虑得到了消除。
发展源于创新,成果始于勤奋。喜好创新的苏天恭发现外地桂花大多是一年一开的年桂,而仙岭有一月一开的月桂,月桂的价格比年桂高了好几倍。他咨询了花卉专家,得到“年桂嫁接本地月桂能变月月开花新月桂”的好消息,于是发动村民到外地收购年桂,通过嫁接变成月月开花的新月桂。
不仅如此,他还根据消费者对桂花树形、品种的多向需求,对所培育的苗木进行雕琢修剪,同时,请专家帮忙指导培育多个新品种,提高附加值。
目前,仙岭村已培育出状元红、永春桂等8个桂花品种,为不同喜好的消费者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随着种类增多、规模扩大,仙岭村的名气不断攀升,省内外大客户纷至沓来。
枇杷和桂花苗木多了,如何畅通各种销售渠道呢?苏天恭想到的是现代网络科技的力量,将主动权抓在手上。他鼓励大家想办法,借助网络与外面的世界、外面的客户联系起来,创新营销模式,打造了仙岭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
2004年,刚20岁出头的村民沈金镇喜欢通过电脑QQ社交软件结交朋友。在苏天恭的鼓励下,他通过QQ好友和QQ群尝试网络销售,没想到效果不错。后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他又通过微信等平台做起了微商。
“微信上建有30多个桂花苗木群,大家来自全国各地,交易起来很方便,每年都不愁销售。” 沈金镇介绍,现在自己种有10多亩800多棵各个品种的桂花苗木,平均每年可以通过网络销售赚到20多万元。
如今,仙岭村已有50多户人家在网上销售,每年共增加近2000万元的收入,村民生活越来越好。
据统计,如今,桂花和枇杷这两个产业已覆盖仙岭村700多户农户,年产值2600多万元。到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多元,连续5年稳定增长10%以上,有效助力了全村实现稳定脱贫,走向致富之路。
初心使命引领 小康之路拓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群众富了,苏天恭却更忙了。为了村里的事务,他经常早出晚归,饭也顾不上吃。爱人把做好的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就是不见他回来的身影。深夜看见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爱人有点心疼地埋怨说:“你做那些事,吃苦又搭钱,图个啥?”
而这时,苏天恭总是笑着说:“我做这个当家人,就得尽力为老百姓办事。”
苏天恭激动地回忆,1999年9月仙岭村“九九科技文化园”落成开园,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科技文化园题词,指示要“坚持农村科技创新,拓展山区小康之路”。20多年来,他始终牢记指示精神,把紧紧依靠科技和创新,把做好农村农业工作,当作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正是这一份初心和使命,成了我们全村人民的凝聚力量。”苏天恭说道:“这份力量,一直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
近年来,随着产业的成型,村民收入稳定增加,梦想不止步的苏天恭谋划着如何打响“一花一果一文化”的品牌,拓展产业链。在他的协助推动下,仙岭村结合当地永春白鹤拳文化,将“中华农民体育学园”作为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永春仙岭教学点,2016年春季开始招收大专学生,成为“村办大学”,永春白鹤拳成了该村的一大文化品牌。
同时,为发展好乡村文化旅游,仙岭村聘请专业规划设计院人员进行总体规划,做好资源整合,建设了桂花广场、扬美湖景观、沈家大院文化书院、仙圣山旅游观光项目、仙源瀑布改造提升项目、艺术路景观项目、百亩桂花观赏园等30多个项目,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提升。
如今的仙岭村,以独特的优势产业,融合别致的文化元素和优美的乡村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一条通往乡村振兴的小康道路正越走越宽。(康庆平 文/图)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