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有约 特色专题 直播泉州 读报 美食 健康 文旅 报料 视频 图片 创客 V R 县区


您的位置: 泉州网>泉州新闻
2020-12-10 09:49:00 来源:泉州网
头戴“簪花围”,身穿“大裾衫”,蚵壳厝前唱歌、跳舞、练民兵操……最近,一群平均年龄70岁的蟳埔奶奶走红网络,成为渔村里的新晋网红,而她们操练的正是数十年前蟳埔女民兵的队列训练。

蟳埔女民兵的老照片 (陈敬聪 摄)

蟳埔女民兵的老照片 (黄丽泳 供图)

泉州网12月10日讯(记者 张素萍 王柏峰 文/图)头戴“簪花围”,身穿“大裾衫”,蚵壳厝前唱歌、跳舞、练民兵操……最近,一群平均年龄70岁的蟳埔奶奶走红网络,成为渔村里的新晋网红,而她们操练的正是数十年前蟳埔女民兵的队列训练。

这群蟳埔奶奶中,不少人年轻时曾加入民兵队伍。此前,一段拍摄她们训练的短视频不仅在网络平台上小火了一把,而且还获得由泉州古城办、泉州市文旅局主办的“漫游泉州”短视频创作传播大赛优秀作品奖。

黄丽卿挑起队长的担子

蟳埔高龄奶奶 组团排练民兵操

“立正,稍息,向右看齐,向前看,齐步走……”昨日下午,在蟳埔渔村一个庭院里,随着一声声口令下达,蟳埔奶奶们在时隔数十年后,重拾民兵队形训练,虽然她们的动作不太熟练,却透着几分反差萌。

这个平均年龄70岁的蟳埔“超高龄女团”,团员共13人,年龄最高者78岁,年龄最小的63岁。“这几天,大伙忙着民兵队形排练,接下来会编排民兵操和舞蹈。”队长黄丽卿告诉记者,团里不少成员曾是女民兵,她本人曾入选女民兵“尖子班”,成为一名女民兵骨干。

黄丽卿介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里,蟳埔渔村不少成年女子都曾加入民兵队伍。当时共有14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出两三人,大伙组织练习打靶、操练、射击。因为蟳埔地处泉州海防前线,民兵们晚上都要去巡逻,男兵负责进攻,女兵负责防御。

在蟳埔女文创摄影基地,有一张由泉州摄影家陈敬聪拍摄的《蟳埔女民兵》老照片记录了那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年代,也见证了女民兵的飒爽英姿。照片中间,穿浅色衣服的陈敬船,从她18岁到24岁的青春里,写满了与民兵有关的故事。“选的女民兵都是各公社的骨干,要经过层层审核。”陈敬船回忆,以前常常是一边干农活一边训练,有时一天有20个小时在部队里训练、巡逻和比赛,连睡觉都是集体大通铺,晚上经常要轮流站岗,义务查看灯塔,“站岗要一个人带两人,就像照片里那样”。

“超高龄女团”队列训练

“民兵奶奶”走红网络 将打造蟳埔又一文化名片

陈敬船结婚后,女民兵也慢慢解散了,与许多蟳埔女一样,她们以讨海、挖牡蛎为生。光阴流逝中,如今的她们放下了枪,也放下了渔网,穿上了俏衣裳,闲暇时,大伙聚在一起,唱起了歌,打起了鼓,跳起了舞,过起了“花样生活”。

蟳埔民兵奶奶原本只是在社区里自发组织活动,让她们成为网红的,是蟳埔女民俗文化推广使者黄丽泳。1989年出生的黄丽泳,是土生土长的蟳埔姑娘,从小喜欢跳舞和弹琴的她,19岁起就着手蟳埔民俗文化的挖掘和推广,创办了蟳埔女文创摄影基地,助力蟳埔文化走出泉州。

“两年前,我开始带着奶奶们走出渔村参加各类活动,希望进一步推广蟳埔文化和民俗。别看奶奶们年纪大,她们有的以前是幼儿教师,有的是民兵队长,我就想在舞蹈编排和歌谣里融入女民兵的元素,展现蟳埔特色。”黄丽泳的想法得到大伙的肯定,她把奶奶们念歌谣以及俏皮可爱的日常拍成小视频,上传到抖音平台,收获众多网友的点赞,有些视频点赞数逾十万。

近来,黄丽泳又帮奶奶们置办了道具,排练起民兵操,还帮她们创作和整理富有本地特色的蟳埔民谣。奶奶们每天乐呵呵地练着,黄丽泳则持续推出小视频,希望把“民兵奶奶”打造成蟳埔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民兵奶奶们演绎了最美夕阳红

责任编辑:
泉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

合作:15880996339 0595-2250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