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影像 眼界

您的位置:影像 眼界>
2020-07-30 07:49:17来源:泉州网
昨日下午,天气闷热。在晋江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施工现场,蔡芳界古厝正在进行迁建施工作业,古建筑修复工任向荣蹲在屋顶,对每垄筒瓦沟进行均匀的勾缝补隙,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很热,基本上待外面半小时就浑身是汗了。但是干我们这行就这样。”

泉州网7月30日讯(记者 许雅玲 陈起拓 实习生 赖艳云)昨日下午,天气闷热。在晋江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施工现场,蔡芳界古厝正在进行迁建施工作业,古建筑修复工任向荣蹲在屋顶,对每垄筒瓦沟进行均匀的勾缝补隙,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很热,基本上待外面半小时就浑身是汗了。但是干我们这行就这样。”

古建筑修复工任向荣带着工程队在蔡芳界古厝进行迁建施工 

任向荣说,蔡芳界古厝属迁建建筑,要先将原建筑的每一根梁柱拆解编号,再转移到梧林传统村落里照原样进行复建,最大限度地保存建筑的原有样貌。复建工程从今年3月开始,工程队目前已完成墙体砌筑、木构件安装,正在进行屋顶瓦片的铺设、勾缝等。“迁建建筑的每个配件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搬运、复建时,需要非常小心,注意保护。”

在晋江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现场,古建修复工任向荣带着工程队在蔡芳界古厝进行迁建施工。

为了顺利推进工程,任向荣带着工程队每天作业九个多小时,一天下来,衣服都是湿的,有时候汗水流到嘴里都是咸的。高温天,暴晒中的瓦片十分烫手,工人们全副武装,戴着草帽、穿着长袖衣服作业。项目指挥部还为工人们准备了防暑降温的菊花茶、凉茶、矿泉水等。

在晋江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现场,古建修复工任向荣带着工程队在蔡芳界古厝进行迁建施工。

“古建筑修复是个细致活,修修补补,耗时耗力,年轻人哪坐得住?”任向荣今年54岁,是惠安人,在古建筑行业工作了20多年。他从17岁开始,跟着舅舅在古建筑工地上做学徒。23岁那年,他组建了自己的工程队,最开始做住宅施工,后来做古建筑施工,目前队里的古建筑修复师傅大多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工人。“我们这行业非常需要有经验、有技术的古建筑修复工人,所以大多是老工人,我算是我们工程队里最年轻的了。”

在晋江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现场,古建修复工任向荣带着工程队在蔡芳界古厝进行迁建施工。

任向荣最骄傲的是,他曾参与安平桥中亭、泉州西街116号、泉州少林寺部分景观墙等修缮工作。“看到这些古建筑被修复起来,心里很高兴。”他说,近年来泉州掀起一阵修复古建筑的热潮,让那些蒙尘已久、几近没落的古建筑再披“古装”、重焕生机,作为古建筑修复工,很荣幸参与其中。

在晋江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现场,古建修复工任向荣带着工程队在蔡芳界古厝进行迁建施工。

责任编辑:
泉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