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矩阵
影像 眼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

您的位置:影像 眼界>
2019-12-31 09:39:05来源:泉州网
泉州作为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海丝新城建设与古城保护发展齐头并进,势头良好。

市区西街游客服务中心开放后,受到市民和游客欢迎,其三楼的天台被誉为“泉州最美天台”,每天到访的游客络绎不绝。(陈起拓 摄)

2019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泉州分会场向海内外展示了千年古城的风采(林劲峰 摄)

金鱼巷“微改造”,为其他背街小巷保护、提升、活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图为夜幕降临时的金鱼巷。(陈起拓 摄)

青年乐团在古城唱响(吴艮得 摄)

鲤城区古榕巷新建的口袋公园,不仅刷新古城颜值,更提升周边居民生活品质。(陈晓东 摄)

中山路示范段(打锡街—涂门街)综合提升工程(张九强 摄)

泉州作为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海丝新城建设与古城保护发展齐头并进,势头良好。

今年,我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守护历史、传承文脉、活态利用,续写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工作新篇章。从《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施行到中山中路(打锡街—钟楼)综合提升工程启动,从金鱼巷微改造一周年到“美丽古城 家园共造”4支社区团队试点立项;从府文庙成为2019央视戏曲春晚分会场到第四届海丝泉州古城徒步穿越活动举行,从超200所中小学实现南音进课堂到五届泉州古城讲解员培训班培训千人……2019年,我们一路见证了古城提质。让古城更有古早味,我们期待,在敬畏中守护古城的未来,实现古城复兴梦。□记者 殷斯麒

骑楼保护有法可依 《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施行

《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根据《条例》,骑楼建筑保护遵循政府主导、抢救优先、保护从严、合理利用的原则,保护骑楼建筑的真实性、完整性。强调“尊重原住居民的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促进“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活态传承,以建立分类保护制度的方式,规定对重点保护的骑楼建筑,不得改变原有外貌、主要平面布局和有特色的室内装饰。兼顾骑楼建筑保护与保持街区整体风貌、城市功能提升与合理利用等三方面关系,注重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让古城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融入新时代的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守护古城“根魂” 中山中路(打锡街—钟楼)综合提升工程启动

一条中山路,半部泉州史。中山路承载着海外游子的乡愁记忆,镌刻着泉州商业变迁,沉淀着泉州的人文精神。

由于岁月的侵蚀,中山路及两侧建筑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为此,去年11月初,我市启动中山路示范段(打锡街—涂门街)综合提升工程。今年6月,启动中山中路(打锡街—钟楼)综合提升工程。工程坚持“一保建筑二保风貌三保功能”原则,内容包括市政道路及综合管线建设、道路铺装、景观提升、骑楼结构加固和建筑风貌保护修缮等,旨在保护建筑风貌、提升人居环境、守护乡愁文脉。

在争分夺秒抢抓进度的同时,建设者们以匠心修、用心建、细心做推进工程:一道道充满童真童趣的施工围栏、一张张写着项目组联系方式的便民服务卡、一支24小时保洁保安队伍时刻清洁卫生……种种细节彰显为民情怀。

5000人共享“嘉年华” 第四届海丝泉州古城徒步穿越活动举行

12月1日,2019第四届海丝泉州古城徒步穿越活动成功举办,来自海内外5000多名参与者齐聚古城,共赴一场城市徒步盛会。

作为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联动项目之一,古城徒步穿越活动不设门槛、不限身份,参与范围覆盖全民,今年共有45286人报名,同比去年增长60%,通过摇号方式选出5000名参与者。同步举办的徒步线上赛吸引11.6万人参与,成为海艺节中群众参与度、关注度、曝光度最高的活动之一。六大主题打卡点浓缩泉州古城“老城池”“老街巷”“老建筑”“老口味”“老戏曲”“老习俗”“老手艺”,让参与者近距离感受古城原汁原味的“见人见物见生活”。

活态保护利用 府文庙成央视春节戏曲春晚分会场

“荣膺央视春晚、戏曲春晚分会场,获此殊荣的全国文庙仅此一座!”继2016年央视春晚在泉州府文庙设东部分会场后,2019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泉州分会场再次落户泉州府文庙。这座千年文庙,通过春晚舞台在全国人民面前美丽绽放。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指导下,府文庙通过活态保护的形式利用好文化遗产。各种静态展览、动态活动轮番上演,成为活态传承文脉、开门迎八方客的文化活动场所。

2019年央视戏曲晚会,不仅展示了泉州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还向海内外展示了千年古城的风采,对泉州发展文化旅游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海内外游客了解泉州的窗口,更是古城凝聚海内外泉州人“乡愁”的重要载体。

南音进校园30周年 超200所中小学实现南音进课堂

今年5月,为纪念泉州南音入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进入课堂30周年,来自11个县(市、区)41所学校的313名中小学生组成14支学生南音代表队,在古城西街以歌吹漫步的方式展示泉州南音传承的成果。

1989年,泉州南音进入中小学课堂,开创了民族音乐进课堂的全国先例,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典范,并培养出一大批南音新秀。我市成功举办了28届中小学生南音比赛,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截至今年,泉州共有200所以上中小学实现南音进课堂,累计约22万名学生受过南音熏陶,其中约300人进入泉州艺校、泉州师范学院南音专业、职业南音乐团等从事南音相关工作。南音入课堂计划,为南音传承培养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

旅游服务一站式平台 古城西街游客服务中心启用

农历正月初三,泉州古城西街游客服务中心正式启动,中心三楼天台因能欣赏东西塔和西街全景刷爆了朋友圈,被誉为“泉州最美天台”。“天台一天能容纳约2000人次,春节期间有上万人蜂拥而来,为保障安全,我们采取了限流措施。”西街游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

泉州古城西街游客服务中心位于开元寺东塔的正对面,整体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古韵新风”。不仅颜值高,功能更齐全。中心可“一站式”满足游客购买伴手礼、古城旅游文创产品,寻找古城导游,咨询古城旅游路线的需求。二楼还不定期举办各种古城文化专题展览,成为古城旅游文化展示的一扇窗口。

街心公园植绿 古城居民享受家门口绿地福利

今年7月,奎霞巷街心公园建成,传统闽南建筑风格与错落有致的绿植遥相呼应,成为古巷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得益于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六大专项行动之一的“提升古城绿化”,我市着力改善老城区绿化量不足现状,提升城市宜居品质,打造“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15分钟休闲生活圈。今年,古城街巷三个新建的口袋公园已经开放。古榕口袋公园位于古榕巷交汇口,占地1500平方米。许厝埕与古榕巷交汇口的街心公园注重文化植入。南俊新街闽南埕院式小游园以绿地、铺装结合泉州记忆的特色立体残墙等形式,打造闽南埕院式的游憩空间。三个口袋公园不仅刷新了古城颜值,更提升了周边居民生活品质。

历史街巷文化使者 泉州古城讲解员培训报名火热

12月7日,由市文旅局、市古城办联合举办的第五届泉州古城讲解员培训班在南音艺苑开班。本届培训班受到广大市民的热切关注,活动报名端口访问量超13000次,共有415人报名,报名者来自各行各业,最终择优录用160人。

泉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鼓励城市每一个承载着生活、智慧和故事的个体参与到文化遗产事业中,让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2017年至今,我市已举办四届古城讲解员培训班,培训学员近千人,131名古城讲解员受聘上岗。如今,这支队伍已成为活跃在泉州历史街巷的文化使者,在各类大小活动中接待来泉宾客,影响广泛。

背街小巷“微改造”样本 金鱼巷成为古城“网红打卡点”

去年5月底,泉州市区首个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项目金鱼巷以崭新的风貌呈现在市民面前。271米长的街巷,以“修旧如旧”的改造方式恢复传统风貌、提升街巷功能。一年过去了,金鱼巷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网红打卡点”。

“微改造”后,金鱼巷引入文创业态、举行文旅活动,一系列活化街巷的动作不断,陆陆续续开设的店铺吸引了更多的人流。4家风格不同的咖啡店,让整条街巷的空气中咖啡飘香;“润物无声”文创孵化店,为有梦想的人提供展示的平台;传统的古早味美食菜头酸、元宵圆,让天南地北的游客慕名而来。每逢特殊的节假日,金鱼巷还会举办各种文旅活动,带来旺盛的人气。金鱼巷“微改造”,给其他背街小巷保护、提升、活化提供了一个样本。

“美丽古城 家园共造” 四支社区团队试点立项

12月16日,来自通政社区、溪亭社区、隘南社区、新桥社区的四支队伍就营造公共空间、传播社区文化、街巷微改造等方面提出立项项目,最终将选出试点项目落地。

自2017年8月启动以来,“美丽古城、家园共造”活动通过“培训—提案—竞赛—选点”,对泉州古城社区营造试点社区进行选拔,各街道、社区的干部群众以及社会热心人士、规划专业者等积极参与。通过创造一个“自下而上”的渠道,使群众以团队化主动提案的方式,参与到古城的保护和发展中来,激活古城街巷里的微细胞,增强居民对社区环境及文化营造的参与度和认同感,为古城保护发展注入活力。



责任编辑:
泉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泉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泉州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泉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被转载网站、媒体、当事人若认为有侵权之处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③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稿费支付事宜。对于使用时未及核实的权利人,可以向本网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网站发布的拥有完全版权的稿件,也请直接与本网站接洽。联系电话:22500260,22500194。 联系邮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