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管乐
- 此民间演艺团体俗称西乐队。据说1934年十九路军兵败之后,有一位十九路军士兵不愿被国民党军队收编,就在山腰潜居,闲时教当地村民吹无按键的五音铜号。
- 2014-07-12 15:53 中国泉港
- 七星灯歌舞:别具民俗情趣
- 山腰一些村庄还会在元宵节举行抢七星灯活动。华灯初上时,礼炮三响后,撑灯者举着七星灯,朝广场上众多抢灯者舞动,抢灯者等六盏魁灯从头上划过时,跃起夺灯,一时互相碰撞,欢声雷动,夺得魁灯者笑逐颜开,将其带回家中供奉。抢七星灯的民俗活动自文革之后已逐渐匿迹,但上世纪80年代始,一些民间艺人吸收其文化内涵,根据这种民俗活动独特的情景,编成民间歌舞。
- 2014-07-12 15:50 中国泉港
- 莆仙戏:风流世代传
- 莆仙戏自宋代形成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因泉港许多村民的先祖,于明清时期自莆田、仙游一带迁徙而来,披荆斩棘,繁衍成村,莆仙戏也由此引入,并生根发展。
- 2014-07-12 15:48 中国泉港
- “咸水腔”芗剧:体现地域特征
- 所谓“咸水腔”芗剧,是因泉港区山腰地处莆仙方言与闽南方言相互交融地带,而形成域内不纯的闽南语,自成为山腰腔(即咸水腔)。
- 2014-07-11 17:03 泉州网
- 樟脚古民居:感受历史的厚重
- 村里人说,村子里有一株年龄为700多年的大樟树,人爬到树上俯瞰,村子如在脚下一般,樟脚村因此得名。
- 2014-07-11 10:42 泉州网
- 土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图)
- 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一座以刘氏家族为主的血缘村居,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集古巷、古桥、古井、古树、古民居、古风、古韵于一体,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2003年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 2014-07-11 10:37 泉州网
- 山腰晒盐技艺:纳潮制卤等工序
- 元代,山腰盐民已创造海盐淋卤滩晒技术。明代,形成比较完整的坎(结晶池)晒工艺。清代,山腰沿海已普遍建立滩晒盐田。其工艺流程分为纳潮、制卤、结晶、扒收、归坨等5个主要工序。
- 2014-07-11 10:34 泉州网
- 黄素石楼:恢宏壮观(组图)
- 在前黄镇前黄村的西南面,有个村落名叫土楼,村名取之一座雄伟奇特的古民居大楼。这座大楼俗称“土楼”,又名“定楼”、“黄素石楼”,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系黄素、黄堂官父子历时30多年建成的。
- 2014-07-11 10:26 泉州网
- 峰尾黄氏“福船”制造技艺
- 早在宋、元时期,古城泉州的造船业就已经蓬勃兴起。以“峰尾黄氏造船世家”和王氏(王尧)造船师为代表的泉州造船人,更因其擅长制造“福船”而著称于世,其中黄氏造船人建造的“黑舶五青堰”船型便是“福船”的主船体。
- 2014-07-11 10:23 泉州网
- 北管:流传泉港的民间丝竹音乐
-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民间丝竹音乐,中国的北管现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统称为“泉州北管”。
- 2014-07-10 17:59 泉州网
- 峰尾古城:闽南四大渔镇之一
- 峰尾古城位于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峰尾镇三面环海,一面连山,俗称峰尾半岛,古称“烽火岛”,又称“圭峰”,因后人仰慕先贤卢琦(号“圭峰”)而立此名。
- 2014-07-10 17:52 泉州网
- 送文化种文化 唱响幸福泉港